茶园深处飘童音:探访沪上少儿戏曲传承新去处

【茶园深处飘童音:探访沪上少儿戏曲传承新去处】

江南春雨浸润着龙井山脚的茶园,十岁的囡囡穿着改良版的水袖练功服,在青石板铺就的茶道间走圆场。她身后,三十余名同龄孩子正在茶园主人特设的露天戏台上练习《梁祝》选段,吴侬软语裹着茶香飘向远山。这是沪郊云栖茶园每周六雷打不动的场景,也是当下申城家长圈热议的少儿美育新去处。

不同于传统少年宫的封闭教室,这些隐于茶山深处的戏曲工坊正悄然兴起。位于松江佘山脚下的九峰曲社巧妙利用茶园地形,将戏曲基本功训练与采茶劳作结合。孩子们清晨跟着茶农学习摊青时,要配合《采茶舞曲》的节奏调整手势;下午在茶垄间练习台步,要求脚尖始终沿着垄沟直线行走。茶艺师老周发现:现在孩子来采茶,倒比我们这些做了半辈子茶的人还讲究身段。

这些茶园戏曲班的师资构成颇具特色。既有上海戏剧学院退休的老教授定期驻场,也有茶园里深藏不露的民间艺人。在青浦朱家角的淀山湖茶戏苑,负责身段课的张阿婆原是皖南茶戏班当家花旦,她独创的茶篓功将采茶动作融入戏曲程式,孩子们背着小竹篓练云手转身,倒像是茶园里跳跃的精灵。

最让家长称道的是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虹桥茶城的小茶人剧场每月举办茶戏雅集,小学员们要亲自为观众斟茶,并根据不同茶品即兴表演相应剧目。碧螺春奉上时唱《白蛇传》游湖,大红袍端出时演《杨门女将》出征。十二岁的学员昊昊说:现在闻到铁观音的兰花香,就会想起穆桂英挂帅的唱词。

这些隐匿在茶山间的戏曲课堂,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上周日在余山茶园的汇报演出中,三十多位小茶人用越剧唱腔演绎陆羽《茶经》,当稚嫩的童声唱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时,台下不少老茶客悄悄抹了眼角。或许正如戏曲教育家李墨农所说:让传统活在当下的生活场景里,才是最好的传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