汊涧小学戏曲班:一群娃娃的梨园春

汊涧小学戏曲班:一群娃娃的梨园春

小梅花奖得主王雨萱即将赴京演出!这条消息让汊涧镇的乡亲们沸腾了。这个扎着双丫髻的11岁姑娘,正是汊涧小学戏曲班第五期学员。自2015年创办以来,这个藏在乡镇小学里的戏曲班,已经走出了12位省级戏曲新星,培养出200多个能唱会演的小戏迷。

**一、老戏骨遇上萌娃**

每周三下午,汊涧小学排练厅都会传出咿咿呀呀的吊嗓声。65岁的黄凤英老师手持竹板,正带着三年级学生练习庐剧《休丁香》选段。这位国家二级演员退休后返乡任教,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搬进了课堂。她的教案里不仅有标准唱腔,还画满了各种表情符号——皱眉代表悲腔,笑脸对应欢调。

小伢们学戏就像吃糖葫芦,要一颗颗尝。黄老师独创的冰糖教学法把基本功拆解成趣味练习:转手绢练腕力,耍花枪练平衡,就连走台步都要踩着梅花桩。五年级的周子航刚来时连站都站不稳,现在能一口气转36个旋子,活脱脱一个小哪吒。

**二、戏服里的童年**

走进戏曲班更衣室,30多套手工戏服按行当整齐排列。绣着金线的蟒袍足有5斤重,七八岁的孩子穿上就像套了个大麻袋。但小演员们乐此不疲,四年级的李思彤说:披上云肩就像穿越了,说话都不自觉带戏腔。

去年重阳节汇演,孩子们带着自编的《二十四孝新唱》走进敬老院。当10岁的张浩宇用童声唱起卧冰求鲤时,台下老人悄悄抹眼泪。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非遗传承有了温度。更让人惊喜的是,戏曲班的孩子文化课平均分比普通班高出8.5分,专注力和记忆力明显提升。

**三、泥土里长出的戏苗**

汊涧小学的戏曲教育没有照搬专业戏校模式,而是扎根乡土做文章。音乐老师把数学课的度量单位编进黄梅调,语文课文《将相和》被改编成京剧课本剧。校园围墙绘着戏曲脸谱知识,课间操融入戏曲身段操,连红领巾广播站都开设了名家名段赏析。

家长王女士发现,女儿参加戏曲班后变化惊人:以前见人就躲,现在能当众表演《女驸马》。上次去省城比赛,评委夸她眼神里有故事。这种蜕变正在更多孩子身上发生,他们或许成不了名角,但传统艺术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排练厅又传来稚嫩的唱腔: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窗棂上的剪纸人影随着唱词摇曳,仿佛古老的戏曲精灵正与童真共舞。在这所乡镇小学里,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生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