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茶馆里的那声海连池——河南地方戏的烟火与风骨

洛阳茶馆里的那声海连池——河南地方戏的烟火与风骨

清晨五点的洛阳老城,青石板路上飘着羊肉汤的香气,西大街拐角的茶馆里却传出阵阵弦音。穿蓝布衫的老琴师闭眼拉着曲胡,忽地一声陈三两迈步上公庭破空而起,惊得檐下麻雀扑棱棱飞走。这声带着沙哑的唱腔,正是曲剧宗师海连池留在市井间的余韵。

河南戏曲的根须深深扎在黄河泥沙里。道光年间的祥符调在朱仙镇庙会上唱响时,赶集的老农把扁担往地上一杵,跟着哼起辕门外三声炮;光绪年间,宜阳县的庄稼汉把地摊戏唱成了曲剧,用竹板与三弦敲打出的《卷席筒》让十里八乡的百姓抹着眼泪往戏台扔铜钱。这些在麦场上生长出来的声腔,带着中原大地的泥土气与辣椒味,把忠孝节义唱成了老百姓的日用家常。

洛阳关林庙的百年戏楼上,至今留着常香玉演《花木兰》时跺出的脚印。这位豫剧皇后在抗美援朝时带着香玉剧社走遍中原,硬是用一百多场《花木兰》捐出一架米格战斗机。商丘芒砀山的汉代戏俑摆着拉山膀的架势,与今日豫东调老生的身段如出一辙。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巫字像极了戏曲演员甩水袖的姿势——原来三千年前,这片土地就在用身体书写戏文。

郑州大石桥的茶馆里,九十岁的曲剧名角王秀玲仍在教年轻人《风雪配》。她布满皱纹的手比划着摘花动作,忽然转身从条案上抄起茶碗泼向空中,滚烫的水花在半空划出弧线:瞧见没?这才是'水袖'的真章法!隔壁戏校的孩子们正用抖音直播《朝阳沟》,银环的亲家母唱段被配上电子音乐,点击量转眼破万。老戏迷们摇头咂舌,却见剧场里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场场爆满,年轻观众举着荧光棒喊安可。

暮色中的开封清明上河园,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唱腔混着糖画摊子的麦芽香飘过虹桥。穿汉服的姑娘们举着自拍杆挤在戏台前,突然齐声接唱辕门外那三声炮,惊得船夫忘了撑篙。这场景让人想起1956年常香玉在朝鲜战场上的露天演出,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她照旧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得字字铿锵。六十年过去了,河南梆子依然在炮火与霓虹中倔强生长,像黄河岸边的红柳,风沙愈烈,花开愈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