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源禅山戏:一脉南音何处觅?

寻根问源禅山戏:一脉南音何处觅?

在粤港澳大湾区鳞次栉比的摩天楼群间,每当夜幕低垂,总有些老巷深处传来悠扬的梆黄声腔。这些婉转的曲调带着岭南特有的温润,在钢筋森林中辟出一方氤氲着水汽的戏曲天地。人们口中的禅山戏,正是指佛山这座千年古镇孕育的粤剧艺术。但若细究其来处,却要从西江畔的烟火人间说起。

一、水埠商都孕戏韵

佛山古镇的清晨总是被桨声唤醒。明清鼎盛时期,四方商船在汾江河面首尾相接,景德镇的瓷器、云南的茶叶、苏杭的丝绸在此交汇。码头工人们卸货时哼唱的咸水歌,渐渐与随商旅而来的弋阳腔、昆曲相遇,在湿热的水汽中发酵出独特的韵律。

清嘉庆年间的《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全镇共有37座固定戏台,琼花会馆的梨园弟子多达三千余人。每逢北帝诞,各乡过坊斗戏的盛况,让这座手工业重镇在铿锵锣鼓声中通宵达旦。戏班红船沿河巡演时,两岸人家常可见船头生旦对戏的惊鸿掠影。

二、红船子弟弄新腔

佛山状元坊走出的李文茂,本是琼花会馆的武生,却在清末率梨园弟子揭竿而起,将戏台功夫化作反清义举。这段传奇虽以悲歌收场,却让粤剧在民间扎下更深的根脉。及至民国,薛觉先革新声腔,将西洋乐器引入伴奏;马师曾开创乞儿腔,在传统梆黄中注入市井俚语的鲜活。

在禅城老巷的青云街,至今可见褪色的戏装店招。老师傅们仍保留着钉金绣的绝活,一针一线勾勒出蟒袍上的五爪金龙。这些重达十余斤的戏服,曾见证过多少红船子弟在汗水中淬炼的芳华?

三、古调新声入万家

当代粤剧名伶曾小敏摘得梅花奖的《白蛇传·情》,在传统程式化表演中融入现代舞美科技。佛山粤剧院内,青年演员们对着水袖扬起的弧度反复琢磨,既要传承拉山云手的规范,又要揣摩都市观众的新审美。祖庙万福台上,每逢初一十五仍会上演折子戏,台下白发垂髫共赏的身影,恰似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注脚。

当大湾区建设号角响起,这株生长于市井的南国红豆,正在地铁站的快闪表演中邂逅年轻观众,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禅山戏的根,始终深扎在岭南水土;而它的枝桠,已然向着新时代的天空舒展新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