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藏戏:高原上的明珠谁在守护?
昌都藏戏:高原上的明珠谁在守护?
澜沧江奔涌而过的昌都,每到藏历新年总有嘹亮的唱腔穿透山谷。这里不仅是康巴文化的摇篮,更孕育着一朵绽放了六百年的艺术奇葩——昌都藏戏。当我们在搜索引擎输入昌都明星时,跳出的可能不是流量偶像的名字,但那些在草原上被世代传颂的藏戏大师,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文化星辰。
**一、面具后的传奇人生**
2018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来自昌都江达县的扎西曲措摘下面具谢幕时,掌声持续了整整十分钟。这位国家二级藏戏演员的表演,让观众在《文成公主》的唱词中听见了茶马古道的马蹄声。从11岁拜入藏戏大师洛桑门下,扎西曲措在海拔4500米的牧区草场练就了独特的胸腔共鸣技巧,他的唱腔能穿透三座山梁,被老艺人们称为雪山金嗓。
在昌都类乌齐县,75岁的边巴老人至今保持着用牦牛毛编织藏戏面具的传统手艺。他制作的蓝面具需经历10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念诵特定的经文。2016年,他带着亲手制作的十二生肖面具走进央视《非遗公开课》,让全国观众见识到昌都藏戏道具的精妙绝伦。
**二、藏戏舞台上的青春面孔**
夜幕下的昌都茶马广场,23岁的卓玛次仁正在指导少儿藏戏班。这个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姑娘,把现代舞元素融入传统藏戏身段,编创的《格萨尔王传·赛马称王》获得全区文艺汇演金奖。她创新的旋风步吸收了康巴汉子骑马驰骋的英姿,成为年轻观众追捧的网红动作。
在抖音平台,由昌都青年藏戏团创作的《仓央嘉措情歌》短视频点击量突破500万次。编导顿珠将藏戏唱腔与流行R\u0026B结合,用转经筒的转动节奏设计出全新的鼓点,古老艺术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评论区里,00后网友留言:原来藏戏不是老古董,比电音还带感!
**三、雪山脚下的文化密码**
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昌都强巴林寺都会上演持续三天三夜的藏戏《智美更登》。82岁的老艺人多吉次仁说:我们的戏台从来不用扩音器,演员要练就让诵经声与江水声和谐共鸣的本事。这种独特的发声技法,源于僧人们在转经廊下日复一日的练习。
在卡若遗址考古现场,出土的唐代陶俑展现了早期藏戏雏形。昌都藏戏特有的牦牛舞步,竟与壁画中吐蕃勇士的征战姿态如出一辙。当年轻演员们穿着彩绸戏服在千年古堡前起舞,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如今,昌都的藏戏传承人不再局限于寺庙高墙。茶楼里即兴的藏戏清唱,校园中稚嫩的唱腔,抖音上创新的表演形式,都在诉说着这门古老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当游客们慕名来到昌都,最动人的风景不仅是七十二拐的险峻,更是那些在雪山环抱中依然鲜活的文化传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