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薪火三十载:走近戏曲传承人张坤的活态传承之路

梨园薪火三十载:走近戏曲传承人张坤的活态传承之路

午后两点,胡同深处的四合院传来阵阵胡琴声。推开朱漆斑驳的木门,只见一位身着藏青长衫的中年人正带着二十余个孩子练习水袖功。领头的孩子不过十岁,手中三米长的白绸在他手腕抖动间忽如飞瀑倾泻,忽似流云舒展。这位被孩子们唤作张先生的,正是京城梨园行里备受敬重的戏曲教育家张坤。

一、从戏台到讲台的蜕变

1988年的深秋,长安大戏院后台,22岁的张坤最后一次抚摸着自己专属的戏服。卸下《长坂坡》赵云的行头,这个在天津戏校苦练八年、又在京城崭露头角的武生新秀,因为声带意外受损不得不离开舞台。那天散戏后,他在护城河边独坐到天明。

命运转折的契机出现在三个月后。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的王院长找到他:坤儿,来教孩子们把子功吧。第一堂课,当看到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云手都做不标准时,张坤急得摔了手中的马鞭。老院长却拍拍他肩膀:教戏不是教把式,得把魂儿传下去。

二、教鞭下的戏曲基因库

在张坤的书房里,整面墙的档案柜藏着梨园行的基因密码。泛黄的线装本上工整记录着不同流派的唱腔特点:程派脑后音的共鸣位置,尚派刀马旦的脆劲儿,裘派花脸的炸音处理......这些凝结着几代艺人心血的活态档案,正在他的课堂里重新焕发生机。

看这段《夜奔》,林冲的云步要像踩在棉花上。示范时,张坤突然单膝跪地,吓得学生赶忙去扶。别慌,这是当年杨小楼先生教戏的规矩——师傅跪着教,学生站着学,为的是让后生永远记得艺比天大。窗外的槐花簌簌落在他的白发上,这一刻仿佛时光倒流。

三、胡同里的戏曲复兴实验

后海银锭桥畔的社区活动站,每周三下午都会传出咿咿呀呀的吊嗓声。这是张坤发起的胡同戏班,成员从七岁孩童到八旬老票友皆有。去年重阳节,他们排演的《四郎探母》登上保利剧院,台上轮椅老人的一句站立宫门叫小番,让台下观众泪湿青衫。

更令人称奇的是张坤在798艺术区策划的水墨戏韵跨界展。展厅里,梅派青衣的水袖与当代舞者的肢体在投影中交融,裘派脸谱化作动态粒子在数字屏上流转。开展当天,二十位外国留学生跟着张坤学画关羽脸谱,朱砂混着金粉抹花了年轻的脸庞,却让忠义千秋的戏曲符号有了新的注解。

暮色中的四合院又响起板鼓声。张坤正在指导新编少儿京剧《少年霍去病》,孩子们稚嫩的唱腔混着蝉鸣在胡同里流淌。东厢房墙上,那张泛黄的《长坂坡》剧照旁,密密麻麻贴满了学生们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巴黎歌剧院、纽约林肯中心、东京国立剧场......照片里的年轻面孔在异国舞台绽放着中国戏曲的华彩,这或许就是对传承二字最好的诠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