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梨园深处育新苗——走近戏曲教育家张坤

【人物】梨园深处育新苗——走近戏曲教育家张坤

在北京城南一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晨光总伴着咿呀的吊嗓声升起。这里既是北京戏曲艺术传承中心的教学基地,也是著名戏曲教师张坤耕耘了二十余载的戏曲苗圃。

张坤生于1975年,是地道的戏窝子里长大的孩子。祖父是京城有名的琴师,父亲专工武生,胡同里的街坊四邻多是梨园行当。他至今记得六岁那年,父亲带他去广和楼看《长坂坡》,武生演员一个鹞子翻身,他趴在台口看得眼睛发直,散戏后愣是抱着台柱子不肯走。

童子功最忌速成,这是张坤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他婉拒了院团的邀约,选择回到母校附属艺校任教。在基本功训练室,他的竹板声比时钟还准——清晨五点带着学生压腿,深夜还在纠正某个云手的角度。曾有个心急的家长抱怨进度慢,他指着练功房墙上的水痕说:您瞧这墙,三十年前我师父教我时,师兄们汗水滴出来的纹路还在呢。

不同于传统口传心授的模式,张坤独创了三维教学法。他会用手机拍摄学生的身段,逐帧比对名家的影像资料;把唱腔谱成可视化的声波图;甚至借来3D动捕设备分析水袖的抛物线。老玩意儿也得装新酒,说着他掏出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三十年来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

在张坤的课堂上,总能见到些特别的身影——背着书包的小学生,白领模样的年轻人,还有银发苍苍的老者。他主持的戏曲体验工坊坚持公益授课十二年,累计学员超过六千人。去年有位德国留学生学完《三岔口》后,用不太标准的京片子说:张老师,我现在明白什么叫'无中生有'了。

荣誉室里摆满了奖杯,最醒目的位置却放着个褪色的搪瓷缸,上面印着1984年北京市青少年戏曲汇演纪念。那是他人生第一个奖杯的替代品——原来的奖杯在汶川地震后被他拍卖捐了款。戏曲人心里得装着比舞台更大的天地,这话他常用来教导学生。

最近,张坤带着学生们在鼓楼西大街的胡同里办起了移动戏台。月色下,一群年轻人用水袖丈量着青石板路,唱腔混着夏夜的蝉鸣,惊起檐角沉睡的鸽子。路过的大爷驻足半晌,忽然拍腿笑道:这味儿,跟我小时候在前门楼子底下听的一模一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