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斌:光影流转间唱响戏曲新韵

常斌:光影流转间唱响戏曲新韵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梨园行流传着一句话:戏台搭在胶片上,唱腔落在光影间。这句话说的正是常斌。这位从舞台走向银幕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用胶片记录传统戏曲的绝代风华,在镜头前演绎着跨越时空的梨园传奇。

一、光影留痕:银幕上的戏曲经典

1983年上映的《牡丹亭》是常斌的银幕处女作。在苏州网师园的实景拍摄中,他饰演的柳梦梅既要保持昆曲的水磨腔韵,又要适应电影镜头的特殊要求。当杜丽娘游园惊梦的经典唱段在水榭间响起时,常斌独创的云步镜头走位法,将昆曲的圆场步与电影调度完美融合。这种虚实相生的表演方式,让海外影评人惊叹东方戏曲在银幕上获得了新生。

在京剧电影《定军山》中,常斌面临更大挑战。这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作品,需要复刻京剧大师谭鑫培1905年的无声电影表演。他潜心研究老胶片资料三个月,最终用眼神与身段重现了黄忠舞刀的经典段落。拍摄时长达27次的反复走位,只为让传统靠旗在镜头前呈现出最完美的飘动角度。

二、跨界融合:传统艺术的现代转译

1987年的实验戏曲片《游园惊梦》开创性地采用双机位拍摄。常斌与导演反复推敲,将杜丽娘的寻梦唱段分解成12个镜头段落。在园林回廊的纵深调度中,水袖的每一次翻飞都经过精密计算,既要保留程式的美感,又要符合电影的空间逻辑。这种戏曲电影语法后来成为行业标准。

在拍摄越剧《红楼梦》时,常斌提出虚实相生的布景理念。大观园的亭台楼阁用写意水墨衬底,宝玉的哭灵场景则采用360度环绕镜头。当林妹妹的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响起时,飘落的花瓣与移动镜头的配合,创造出超越舞台的震撼效果。该片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展映时,西方观众为这种流动的东方美学起立鼓掌。

三、文化传承:胶片中的永恒记忆

在拍摄《霸王别姬》戏曲纪录片时,常斌坚持采用35毫米胶片。他说:胶片质感最能呈现戏曲服饰的刺绣肌理。为捕捉虞姬剑舞的瞬间,摄影师使用高速摄影机拍摄,每秒120帧的画面清晰记录下剑穗摆动的每个细节。这些珍贵影像现已成为戏曲教学的范本。

2010年启动的戏曲记忆工程中,常斌担任艺术总监。他带领团队走访17个省,用IMAX技术记录32个剧种的经典剧目。在福建拍摄莆仙戏《张协状元》时,为还原宋代戏台效果,搭建了1:1木质舞台模型,使用显微镜头拍摄旦角蝶步的足部动作。这些影像资料为后世留下了戏曲传承的活态基因库。

当数字技术席卷影视行业的今天,常斌仍坚持戏曲电影要守住魂。在他监制的4K修复版《牡丹亭》中,新技术让杜丽娘衣袂上的苏绣纹样纤毫毕现,但唱腔里的那份缠绵悱恻依旧原汁原味。正如他常说的:我们不是在拍戏曲纪录片,而是在用电影语言续写梨园传奇。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常斌用镜头为传统戏曲筑起一座不会褪色的记忆宫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