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的幕后英雄:细数那些撑起唱腔的老伙计
戏曲舞台的幕后英雄:细数那些撑起唱腔的老伙计
锣鼓一响好戏开场,胡琴一拉戏味就浓。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全仗着一群会说话的老乐器撑着场子。这些穿越百年的老物件,可不是随便敲敲打打的配角,它们才是戏曲这门艺术的魂儿。今儿咱就掀开戏台帘子,好好认认这些撑起整台戏的老伙计。
**一、掌心跳动的节奏大师**
要说最抓耳朵的,还得数武场上的打击乐。单皮鼓师傅坐在台侧,两根竹签子敲得飞起,鼓点比说书先生的醒木还利索。这面蒙着单层猪皮的小鼓可不简单,演员的每个身段、每句唱腔的换气,都得踩着它的点儿走。您要是听过《击鼓骂曹》,那密如骤雨的鼓点能把人心都提到嗓子眼。
铜器班子里,小锣最是机灵,台台台地给旦角铺路;大锣一响山河动,《挑滑车》里高宠亮相那声仓啷啷,震得人寒毛直竖。铙钹这对冤家,一个捧着哏一个逗着乐,在武戏开打时噼里啪啦炒出一锅热闹。这些响器看着简单,可老话儿说千日管子百日笙,锣鼓学得头发懵,没个十年功夫,连个花架子都摆不利索。
**二、弦上流淌的百转千回**
文场上的丝竹管弦,那才是勾人魂儿的行家。京胡往腿上一架,两根钢弦绷得笔直,《贵妃醉酒》里杨玉环的婉转心思,全在琴弓的一推一拉间。这琴讲究个脆劲儿,音色得亮得像刚出窑的瓷器,旦角的水袖甩多高,它的调门就得挑多高。
月琴抱着像个月牙儿,三根弦叮叮咚咚地补着腔,昆曲里杜丽娘游园时的旖旎心思,都藏在它珍珠落玉盘的轮指里。别看笙长得憨厚,这土话筒能同时吹出五个音,《牡丹亭》里人鬼相会的森森鬼气,全靠它那口悠悠的气声托着。
**三、唇齿间的喜怒哀愁**
吹管乐里藏着戏班子的变脸绝活。唢呐一响,不是大喜就是大悲,《百鸟朝凤》能吹出百鸟争鸣,《哭皇天》又能把人肠子都揉碎了。笛子最是灵巧,昆曲小生折扇轻摇时,那缕游丝般的颤音,能把江南的烟雨都吹到台上来。
这些老乐器个个都是戏精,梆子戏里枣木梆子敲出黄土坡的苍凉,川剧高腔全凭帮腔人的肉嗓子,越剧里琵琶扫弦如细雨湿流光。它们不是冷冰冰的物件,是跟着角儿们哭过笑过的老伙伴,琴筒里藏着几代人的故事,锣面上映着千百张悲喜面孔。
如今进剧场看戏,总爱盯着角儿的行头扮相,可要真懂戏的,闭着眼光听响动就能辨出是《夜奔》还是《思凡》。这些响器家什早和戏曲长成了一体,没了胡琴的西皮流水,再好的嗓子也成了没魂儿的空壳。下回听戏时您仔细品品,保准能听出这些老伙计藏在曲牌里的悄悄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