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梨园大门:在中央戏曲学院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推开梨园大门:在中央戏曲学院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站在南锣鼓巷的胡同口,总能听见一缕若有若无的吊嗓声。循着这声音拐进东棉花胡同,推开那扇朱漆斑驳的垂花门,便走进了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殿堂——中央戏曲学院。

这座始建于1950年的艺术学府,至今保留着老北京四合院式建筑群。清晨五点,练功房里的水袖已翻飞了半个时辰,昆曲班的学生正在跟着老艺人细抠《牡丹亭》的身段。隔壁京剧表演系传来阵阵锣鼓点,几个武生正在三张叠起的方桌上练习鹞子翻身,汗水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光。

戏比天大的校训渗透在校园每个角落。表演系学生每天雷打不动六点晨功,寒冬腊月里对着结冰的湖面练发声是必修课。导演系的课堂常变成激烈的辩论场,白发教授与00后新生为《雷雨》的当代解读争得面红耳赤。最热闹的要数小剧场后台,化妆镜前堆满各色油彩,道具师傅正手把手教学生给点翠头面贴翠羽。

这里的学习远不止于课堂。国戏师生每年要完成近百场惠民演出,从长安大戏院到田间地头都是舞台。去年京剧系学生跟着国家京剧院下乡,在河北农村搭台唱《穆桂英挂帅》,老乡们搬着板凳坐满晒谷场,散场时老大爷握着学生的手说:这戏,得劲儿!

校园东南角的黑匣子剧场总亮着深夜的灯。舞美系学生在这里反复调试全息投影,把传统《白蛇传》幻化成数字水墨。编剧专业的研究生捧着平板电脑修改剧本,将元杂剧结构融入网剧创作。实验京剧《图兰朵》刚在乌镇戏剧节摘得大奖,主创团队正筹划着把AI技术引入戏曲教学。

食堂门口的宣传栏贴满各色通告:京剧名家工作坊、非遗传承人讲座、先锋戏剧展演。图书馆古籍部珍藏的明代戏曲刻本,与电子阅览室的戏曲数据库相映成趣。每到毕业季,梅兰芳大剧院总会上演毕业大戏,台上的水钻头面与台下的闪光灯交织,照见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流转。

这所藏在胡同深处的艺术殿堂,始终保持着梨园行特有的江湖气。晨昏定省的练功声与先锋实验的创作欲在此交融,织就中国戏曲教育的经纬。当你在某个暮春午后,看见一群青衣学生踩着自行车穿过海棠花雨,车筐里剧本与奶茶杯叮当作响,便会懂得这所学院最动人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