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色四十载氍毹深处见芳华

梨园春色四十载氍毹深处见芳华

在江南水乡的戏台前,有位青衣水袖轻扬,婉转的唱腔穿透氤氲的晨雾。这就是常淑芳,一个将半生岁月都揉进丝竹管弦的戏曲守望者。

一、氍毹初涉

1968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常淑芳,骨子里就带着越剧的基因。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琴师,母亲则擅长唱袁派花旦。每逢戏班下乡,年幼的淑芳总会趴在后台的衣箱上,看着母亲描眉画鬓。十岁那年,市艺校老师来挑苗子,一句这小囡的眼睛会说话,便定下了她与戏曲的半生缘分。

艺校晨功最是磨人。天未亮就要吊嗓子,青石板上压腿的痛楚,至今仍刻在淑芳的记忆里。有次练卧鱼身段,她硬是在水门汀地上转了二十多圈,膝盖淤青得连裤管都穿不上。正是这般苦功,让她在毕业大戏《碧玉簪》中一鸣惊人,被省越剧团破格录取。

二、戏比天大

1995年的《牡丹亭》是常淑芳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她饰演的杜丽娘,既保留了传统程式的典雅,又融入了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当演至游园惊梦时,她独创的三折腰身段如弱柳扶风,将少女怀春的娇羞演绎得入木三分。这场演出不仅斩获白玉兰奖,更让戏迷们记住了这个会用眼睛唱戏的杜丽娘。

在传承与创新的天平上,常淑芳始终保持着清醒。2010年排演新编历史剧《西施泪》时,她坚持保留传统水袖技法,却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大胆突破。那段长达八分钟的独角戏,没有一句唱词,仅凭眼神与身段,就把浣纱女的国仇家恨演绎得荡气回肠。

三、薪火相传

2018年,常淑芳在杭州创办了芳华传习所。这个隐于西溪湿地的戏曲空间,青瓦白墙间时常飘荡着咿呀的曲调。她亲自设计课程,将传统的口传心授与现代戏剧教育相结合。最特别的要数茶园课,学生们要在真实的茶客面前演出,学习如何与观众呼吸相闻。

每逢周末,传习所的露天戏台总会坐满年轻人。当看到95后姑娘们有模有样地唱起《梁祝》,常淑芳的眼角总会泛起笑意。她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当年轻人为祝英台落泪时,我就知道这门艺术活着。

如今,常淑芳仍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清晨的练功房里,五十四岁的她依旧能完成漂亮的鹞子翻身。镜中那个身影,与四十年前趴在衣箱上看戏的小女孩重叠在一起,诉说着一个关于热爱的永恒故事。氍毹方寸地,粉墨几度秋,这位江南女儿用生命丈量着传统艺术的温度,在时光的长卷上,写就属于自己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