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的戏腔您听过几个?
街头巷尾的戏腔您听过几个?
您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旋律?清晨的公园里,收音机里飘出苏三离了洪洞县的婉转唱腔;傍晚的巷口,老茶馆飘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柔美音色;电视机前突然响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欢快调子......这些在生活场景中不经意间流淌的戏曲唱段,就像刻在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密码,总能在某个时刻拨动心弦。
一、京腔京韵绕梁音
北京前门的广德楼戏园子,每逢周末便挤满了戏迷。台上的老生一开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的唱词在雕梁画栋间回荡,台下观众不由自主跟着打拍子。京剧自徽班进京算起已有二百年历史,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划分、四功五法的表演体系、绚丽多彩的脸谱艺术,构成了这座戏曲艺术的巅峰。梅兰芳纪念馆里保存的《贵妃醉酒》戏服,金线刺绣的凤冠霞帔仍泛着昔日光彩。
二、江南烟雨酿戏文
绍兴沈园的越剧票友活动总是座无虚席。当水袖轻扬的旦角唱起西湖山水还依旧,吴侬软语裹着江南烟雨扑面而来。越剧诞生不过百年,却以《梁祝》《红楼梦》等经典征服了无数观众。嵊州越剧博物馆里,袁雪芬当年演出《祥林嫂》时穿的粗布衣裳,无声诉说着新越剧改革的峥嵘岁月。杭州西湖边的露天戏台,每逢节假日仍有年轻演员演绎新版《陆游与唐琬》。
三、黄梅时节家家雨
安庆再芬黄梅戏剧院的排练厅里,韩再芬正在指导青年演员排练《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的经典唱段经几代人传唱,早已融入皖江百姓的生活记忆。黄梅戏从采茶调发展而来,田间地头的劳动号子化作舞台上的动人旋律。严凤英纪念馆陈列着1955年拍摄《天仙配》时使用的槐荫伞,油纸伞面上斑驳的雨痕,见证着这个剧种从草台班子到艺术殿堂的蜕变之路。
这些在街头巷尾不经意间飘入耳中的戏曲旋律,恰似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当您下次听见收音机里传来熟悉的唱腔,不妨驻足聆听——那抑扬顿挫的声腔里,藏着五千年文明的韵律密码,等着我们细细品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