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耕耘五十载廖玉华:戏比天大的守艺人
梨园耕耘五十载廖玉华:戏比天大的守艺人
北京前门大街拐角处的小剧场里,每周三下午总会传来清越的戏腔。年逾古稀的廖玉华老师身着素色旗袍,正带着学生们逐字打磨《锁麟囊》的韵白。从九岁登台至今,这位把大半生献给京剧传承的老艺术家,用三寸水袖丈量出半个世纪的戏曲人生。
一、胡同里长出的戏苗子
1962年出生的廖玉华,打小在宣南的胡同里浸润着京腔京韵。父亲是京城票友圈里有名的琴师,每逢周末,不足十平米的小院总会挤满切磋技艺的票友。年幼的玉华扒着门框,看大人们唱《四郎探母》,竟能把整段西皮流水唱得分毫不差。
十二岁考入北京戏曲学校时,主考老师发现这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有副天生的云遮月嗓子。在戏校七年,她每天五点起床压腿练功,冬日里练水袖功把胳膊甩得淤青,愣是咬牙坚持下来。1980年毕业汇报演出,她在《贵妃醉酒》中饰演杨玉环,婉转的唱腔让台下观众直呼小梅兰芳。
二、台上台下皆是戏
进入北京京剧院后,廖玉华专工程派青衣。她深谙千斤话白四两唱的道理,为练就地道的中州韵,专门向语言学教授请教古汉语发音。在《春闺梦》里,她独创的三颤音唱法,把少妇思夫的哀怨演绎得缠绵悱恻,连程派名家李世济都称赞得了真传。
1995年转型教学后,廖老师自创情境教学法。教《游园惊梦》,她带着学生逛颐和园感受园林意境;教《霸王别姬》,她请来武术教练教剑舞。学生王雪燕回忆:老师总说'戏在眼睛里',为了练眼神,我们盯着香头一看就是半小时。
三、守正创新的传灯人
面对传统戏曲式微的现状,廖玉华牵头创办胡同戏班,把《三岔口》改编成儿童京剧,用动漫元素吸引年轻观众。疫情期间,她戴着老花镜学直播,在抖音教网友甩水袖,单场观看量突破百万。但面对创新是否破坏传统的质疑,她总是坚定地说:老戏要像普洱茶,越陈越香,但泡茶的水得是新的。
如今,廖老师仍坚持每周六小时授课。她的学生中既有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每当有人问起退休打算,她总笑着指指练功房墙上的字——那是她亲笔写的座右铭: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窗外的玉兰花开了又谢,七旬老人仍在为京剧的春天默默耕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