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胡同深处的梨园传灯人——廖秋声老师侧记
寻访胡同深处的梨园传灯人——廖秋声老师侧记
初春的北京南城胡同里,一株老槐树刚抽新芽,树影斑驳间飘来清亮的吊嗓声。循着这缕京韵,推开朱漆斑驳的院门,只见廊檐下有位着靛青长衫的长者,正手执折扇为几个年轻后生说戏。这便是梨园行里口耳相传的胡同戏班主理人廖秋声老师。
一、戏台春秋六十载
廖老师与戏曲的缘分始于1958年。那年刚满十岁的他,跟着在吉祥戏院做衣箱师傅的父亲,第一次完整看完了《四郎探母》。当铁镜公主唱到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时,小秋声盯着戏台上翻飞的水袖,竟把父亲递来的豆汁儿洒了半碗。
少年拜入京剧名宿钱世明门下,从压腿耗山膀开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二十岁那年,他在长安大戏院演《林冲夜奔》,一套走边身段干净利落,后台老辈们都说:钱家班又出了个'活林冲'。改革开放后,廖老师随团走遍五大洲,把《三岔口》的武打绝活带到了巴黎歌剧院,让《贵妃醉酒》的水袖舞进了悉尼歌剧院。
二、传艺自有玲珑法
退休后的廖老师没闲着,把自家四合院改造成传承基地。他教戏有套独门心法:教老生先练书法,说是腕力通了,云手才稳;教旦角必学茶道,讲究兰花指要像执茶盏般自然。院里西厢房挂着块以戏养心的匾额,是某位知名学者听完《文昭关》后挥毫相赠。
去年寒冬腊月,笔者亲眼见过廖老师教《击鼓骂曹》。七旬老人示范击鼓时,双臂舞动如游龙,鼓点密似骤雨,震得屋檐积雪簌簌落下。学生们屏息凝神间,忽闻他中气十足地念白:今日里当殿面君陈利弊——,尾音未落,窗外竟真有喜鹊应声而鸣。
三、方寸天地守真味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廖老师的教学影像在视频网站点击寥寥,但他依然坚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每月初一十五,院里会支起竹棚唱堂会,街坊四邻带着马扎来听戏。当《定军山》的西皮流水响起,恍惚间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老舍笔下的北平岁月。
有媒体问及传承困境,廖老师总爱指着院中那株百年海棠:你们看这老树,年年开花未必朵朵结果,可要是不开花,哪来的新枝呢?去年秋天,他带着学生们复排全本《锁麟囊》,谢幕时满堂喝彩中,几个00后学员的眼角闪着泪光——那或许就是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星火。
暮色渐浓,廖老师送客至门楼,忽又转身叮嘱:下回来记得赶早,我给你们说那段《碰碑》的背工调...余晖勾勒出老人清癯的背影,门环轻响处,一缕檀香混着墨香飘散在胡同深处。这方寸之间的氍毹天地,正默默守护着千年梨园最本真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