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觅芳华:记北京戏曲名家廖文君

梨园深处觅芳华:记北京戏曲名家廖文君

初春的北京城仍裹着几分寒意,广和楼后台的化妆间里,廖文君老师正对着镜子细细勾勒眉眼。半旧的镜框边沿贴着泛黄的戏单,镜中人的手指在眼角轻轻一挑,恍惚间便穿越了四十载春秋。这位梨园行里人称活程派的名角儿,此刻正为下午的折子戏《锁麟囊》勾画着眉眼间的万种风情。

一、氍毹岁月

1978年的冬天,12岁的廖文君跟着父亲踏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考场。教室里的暖气片嘶嘶作响,她穿着母亲连夜改小的练功服,在考官面前把腿扳成一字马时,生生憋回了眼角的泪花。正是这份倔强,让主考的程派名家王吟秋先生破格收下了这个骨头硬得像小杨树的丫头。

学戏的日子比想象中更苦。每天五更天未亮,廖文君就跟着师兄师姐在陶然亭喊嗓子。冰碴子沾在青砖墙上,呵出的白气裹着《春闺梦》的唱词,在晨雾中凝成细小的冰晶。某日晨功,她因高烧脚步虚浮,被王先生用戒尺抽得手心通红:戏比天大,只要还能喘气就得把台步走圆了!这句话,成了她往后四十年的座右铭。

二、传灯之路

1995年深秋的长安大戏院,廖文君以全本《荒山泪》惊艳四座。当晚的戏单被戏迷们抢作珍藏,有老票友发现,她将程派脑后音的唱法糅进了梅派的婉转,在哭殿一折中独创的九转回肠腔,让台下的戏曲评论家们拍案叫绝。正是这场演出后,廖程派的名号不胫而走。

2003年非典肆虐时,廖文君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调入北京戏曲职业学院任教。在明德楼318教室,她用紫砂壶装着胖大海,边润嗓子边给学生说戏。有个学生总唱不好《六月雪》里的反二黄,她竟带着学生到京郊的乱葬岗练嗓:你眼前得真看见窦娥喊冤的那个天,嗓子眼里才能出那股子苍凉。

三、薪火相传

廖老师的教案本里夹着泛黄的工尺谱,页边密密麻麻记着不同学生的悟戏心得。她独创的三维教学法,把京剧的四功五法拆解成108个训练模块。2019级青衣行当的小柳记得,学《贵妃醉酒》时,廖老师竟搬来唐代仕女图,让他们揣摩画中人的指尖力度。

在短视频平台,廖文君的一分钟说戏账号粉丝已破百万。镜头前的她总爱穿那件洗得发白的竹布大褂,把晦涩的梨园掌故说得妙趣横生。有次直播教《红娘》的身段,她突然抄起手机支架当棋盘,现场示范如何用云步表现丫鬟的机灵劲儿,看得年轻网友直呼原来京剧这么潮。

暮色中的广和楼亮起宫灯,廖文君对着镜中的薛湘灵微微一笑。后台传来学生们清脆的喊嗓声,如同春燕掠过什刹海的冰面。她小心抚平水袖上的褶皱,忽然想起王吟秋先生临终前的嘱咐:咱们唱戏的,就是要在锣鼓声里把老祖宗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此刻化妆间的老座钟当当敲响,恍若戏台上的云锣,正催促着又一场好戏开锣。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