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青衣半世痴:北京戏曲名角刘然的三重人生
半世青衣半世痴:北京戏曲名角刘然的三重人生
北京护国寺西巷的青砖胡同里,总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吊嗓声。当晨雾未散时,有位身着月白练功服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老戏楼前的银杏树下。这就是梨园行当里人称青衣素手的刘然,一位用半生时光在戏曲长河里刻下独特印记的当代名伶。
一、从胡同丫头到梨园新秀
1983年出生的刘然是地道的北京胡同女儿。祖父是琉璃厂的老裱画匠,父亲在国营照相馆工作,家中本与戏曲毫无渊源。十岁那年,胡同口搭起的临时戏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程派青衣张曼玲的《锁麟囊》选段,让这个趴在台沿的小姑娘第一次听懂了戏词里的悲欢离合。
彼时的戏曲行业正值低谷,少年宫京剧班的报名表在桌上积了灰。刘然硬是跟着收音机里的老唱片自学了整本《春闺梦》,在宣武区中小学生戏曲比赛上,一段别院中起笙歌因风送听让评委席上的荀派传人孙毓敏惊为天人。这个倔强的胡同丫头,就这样叩开了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的大门。
二、在程式化中寻找破茧之路
戏校七年,刘然经历了严苛的传统训练。每天五点起床耗腿,水袖要甩够三千次,厚底靴磨破了十几双。但真正困扰她的,是如何在现代剧场里让百年程式焕发新生。2005年参演实验京剧《浮士德》时,她大胆将传统兰花指改造成虚实相生的意象手势,这种破坏性创新在业内引发激烈争议。
转折发生在2012年国家大剧院的《牡丹亭》跨界演出。刘然与昆曲名家合作,创造性地将京剧的做与昆曲的唱融为一体。当杜丽娘游园惊梦的经典桥段被重新解构成意识流表达时,观众席响起了长达五分钟的掌声。这次破茧,让她获得了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三、戏台之外的传承者
如今的刘然多了个特殊身份——非遗传承志愿者。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出现在东城区文化馆,手把手教孩子们甩水袖。有别于传统口传心授,她开发出戏曲韵律操,把圆场步分解成现代舞动作。更让人动容的是,她自费修复了师父留下的1957年手抄戏本,将泛黄纸页上的工尺谱逐字录入数据库。
去年深秋,刘然在长安大戏院举办从艺三十年专场。当大幕拉开时,观众惊讶地发现舞台上立着三面智能冰屏。在《贵妃醉酒》的经典唱段中,数字技术将她的水袖轨迹实时转化为水墨动画,传统卧鱼身段与粒子特效完美交融。这场被誉为戏曲元宇宙的演出,或许正预示着一个古老艺术的新生。
银杏叶年复一年飘落在护国寺的老戏台上,刘然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不同的是,现在总有几个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围在旁边。她常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而是活着的长江水。在这位当代名伶身上,我们既看得见老艺人戏比天大的执着,也触摸得到艺术传承者跳动的时代脉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