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唱的戏曲,何以独树一帜?

常州人唱的戏曲,何以独树一帜?

在江南戏曲百花园中,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绍兴越剧缠绵悱恻,而常州人开口唱的戏曲,却带着一份独属于这片土地的刚柔并济。这种被称为常州滩簧的戏曲形式,在运河水的浸润中孕育出别样的艺术品格,成为解读江南文化不可或缺的密码。

一、滩簧声起运河畔

道光年间《武进阳湖县志》记载里巷讴吟,必为滩簧,印证着这门艺术的草根基因。常州古运河畔的茶楼酒肆里,说书人敲响三弦,艺人以竹板击节,用本地方言演绎着家长里短。不同于昆曲的典雅,滩簧唱腔吸收了船工号子的粗犷,又融合了江南小调的婉转,形成九腔十八调的独特体系。

老艺人口耳相传的《庵堂相会》中,书生金秀英与小姐陈翠娥在破庙相遇,艺人用簧调的跌宕起伏展现命运捉弄,又用大陆板的明快节奏描摹市井百态。这种即兴创作的路头戏,正是滩簧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二、文武相济见真章

常州滩簧的武戏堪称一绝。1957年锡剧《双推磨》进京演出,王兰英手持铜盘演绎推磨场景,将劳动之美融入戏曲程式。演员脚下云步如行云流水,手中铜盘翻飞似蝴蝶穿花,把江南女子的勤劳与灵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珍珠塔》中方卿见姑母时的一段簧调慢板,唱腔九转十八弯,把世态炎凉唱得肝肠寸断。而《红楼夜审》中江梦升夜审女儿时的大段念白,声调抑扬顿挫如金石相击,展现出滩簧表演文戏武唱的独特魅力。

三、百年传唱有新声

当代常州滩簧传承人孙薇在《老戏班》中创新使用多媒体舞台,让传统唱腔与现代光影对话。武进锡剧团排演的《烛光在前》,用滩簧曲调演绎常州三杰张太雷的故事,革命题材与地方戏曲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周末的露天戏台总围满观众。老票友打着拍子跟唱《双珠凤》,孩童们踮脚模仿《玉蜻蜓》里的身段。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锡剧选修课上,00后学生用手机录制学唱视频,传统声腔在短视频平台焕发新生。

从运河码头的草台班子到国家大剧院的璀璨舞台,常州滩簧走过了两百余年风雨历程。这门浸润着江南水土的戏曲艺术,既保持着唱煞滩簧戏,做煞白鼻头的质朴本色,又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蜕变重生。当三弦声在古巷深处再度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乡音乡韵,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心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