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一折千年不老的月宫绝唱
嫦娥奔月:一折千年不老的月宫绝唱
在京剧名角梅葆玖生前最后一次登台时,选中的正是《嫦娥奔月》中广寒清影的经典唱段。当水袖在空中划出月轮般的弧线,台下老戏迷无不动容——这出源自上古神话的折子戏,竟在戏曲舞台上流转了千年光景,至今仍在丝竹声里演绎着最中国的浪漫想象。
一、月宫曲谱的千年流变
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里,嫦娥奔月首次以杂剧形式登上舞台。当时的戏本已不可考,但从南宋《武林旧事》的零星记载中,可见霓裳仙子舞寒宫的惊艳场景。元代杂剧大家白朴的《唐明皇游月宫》虽以杨贵妃为主角,却在唱词中暗藏嫦娥与后羿的离合悲欢。
昆曲鼎盛的明代万历年间,《蟾宫会》全本戏将神话原型完整搬上氍毹。文徵明曾为这出戏绘制行头图样,其中嫦娥的月白色云肩缀有八十一粒珍珠,暗合《周易》阳数之极。清宫升平署档案显示,乾隆五十年(1785年)中秋,四大徽班联袂献演《嫦娥应悔》,首次将后羿射日与嫦娥窃药的情节完整串联。
二、梨园重塑的月里仙娥
1915年中秋夜,梅兰芳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演新编京剧《嫦娥奔月》。这位25岁的旦角宗师,在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四平调】里,首创了绸缎舞表现月宫清冷。其手持花镰的采桂舞,将武戏身段融入文戏,开创花衫行当新风。
越剧宗师袁雪芬1953年的改编本另辟蹊径。在偷灵药核心场次中,她借鉴西方心理剧手法,用长达二十分钟的【弦下调】独白,展现嫦娥从犹豫到决绝的心路历程。昆曲名家张继青的版本则回归传统,在云阶月地的【懒画眉】曲牌中,以三十六个水袖动作勾勒出广寒宫的孤寂清冷。
三、霓裳羽衣的当代回响
1987年央视中秋晚会,迟小秋创新的程派唱腔让《嫦娥奔月》首度触电。她改良的月宫妆造参考了敦煌飞天壁画,额间新月金钿成为经典扮相。2019年国家大剧院推出的交响京剧版,将二黄慢板与管弦乐交织,在碧海青天唱段中加入电子合成器的空灵音效。
年轻演员的探索更显大胆。90后昆曲演员蒋珂推出月宫VR版,观众佩戴设备即可见桂树随唱词生长。京剧坤生王珮瑜则尝试用老生反串嫦娥,沙哑的嗓音反而唱出了悔偷灵药的苍凉况味。这些创新虽引发争议,却让千年古戏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从汉代画像砖上的飞仙倩影,到现代剧场里的全息投影,嫦娥奔月这出永不落幕的月宫大戏,始终在戏曲的长河里流转生辉。当胡琴声起,水袖轻扬,那个关于永恒与孤独的中国式寓言,依旧在红氍毹上娓娓道来。戏台方寸间,映照的何尝不是每个时代对圆满的追寻与怅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