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深处唱大戏——北流乡村戏曲的草根传奇

烟火深处唱大戏——北流乡村戏曲的草根传奇

(注:全文采用口语化表达,穿插具体案例与细节描写)

在玉林北流的田间地头,当暮色染红甘蔗林时,村口古榕树下总会支起竹竿戏台。老艺人们捧着搪瓷缸里的凉茶,正往褪色的戏箱里归置行头。这里的乡村戏曲,就像田埂上的狗尾草,在岁月更迭中野蛮生长,谱写出独特的民间艺术图谱。

**牛角声里听古今的牛歌戏**

大里镇六厚村的黄二叔至今记得,1983年庙会那出《薛丁山三请樊梨花》。台上老生甩着麻绳当马鞭,台下三百多乡亲举着火把把晒谷场照得通明。牛歌戏的独特在于用牛角号开场,演员踩着三步半的碎步,唱腔带着浓郁的桂东南俚语。去年六月初六,沙垌镇恢复中断二十年的牛王诞,八十岁的陈阿婆硬是拄拐走了三里地,就为听那句牛角一响,五谷满仓的定场诗。

**竹影摇曳茶香远的采茶戏**

新丰镇石碗咀村的李金凤剧团,至今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茶篮灯道具。正月里演《茶山情》时,旦角手持竹编茶篮,踩着矮子步模拟采茶动作,老艺人们用树叶卷成哨子模仿山雀啼鸣。去年非遗日,这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人受邀到玉林师范演出,学生们惊叹:原来采茶戏里的抛篮动作,和现代街舞的wave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根竹竿撑乾坤的木偶戏**

在隆盛镇圩市,黄氏木偶戏班传了六代人。班主黄启明能同时操纵三个木偶,让《穆桂英挂帅》中的刀马旦在竹竿间翻跟斗。他们用芒草编盔甲,拿柚子皮做髯口,去年给留守儿童表演《哪吒闹海》时,小观众们把压岁钱塞进功德箱,说要帮木偶买新衣服。黄师傅却说:旧木偶脸上的包浆,才是最好的戏妆。

这些扎根乡野的剧种,正经历着奇妙的蜕变。平政镇年轻人把牛歌戏搬进直播间,用电子乐混搭传统唱腔;民安镇的中学生创排采茶戏版《少年中国说》;更有人把木偶戏与光影艺术结合,在古骑楼上演《西厢记》。当城里人驱车百里来寻原生态时,老戏迷们却坐在电动三轮上看抖音直播——谁说传统不能与时代共舞?

暮色中的戏台又亮起汽灯,台下塑料凳与竹椅错落,穿汉服的姑娘和戴斗笠的老农并肩而坐。锣鼓声起时,手机屏幕的微光与旱烟袋的火星在夜色里明明灭灭,共同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戏曲图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