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养鸭妹:西江边上的戏曲珍珠

北流养鸭妹:西江边上的戏曲珍珠

在广西东南部的丘陵地带,北流市依偎在西江支流的臂弯里。清晨的河滩上,总能看到成群麻鸭在雾气中觅食,养鸭女们戴着尖顶竹笠的身影若隐若现。就在这片水汽氤氲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独特的戏曲之花——《养鸭妹》。这出戏既没有昆曲的水磨腔,也不见京剧的程式化武打,却在乡间土台上绽放出别样光彩。

一、西江渔歌里的创作密码

1983年的梅雨季节,北流县文化馆的黄明德蹲在龙窝村的鸭寮里避雨。屋檐下,他听见两个养鸭姑娘用竹篙赶鸭时随口哼唱:竹篙点水三千里,麻鸭踏碎九重云,这充满野趣的唱词让他眼前一亮。当时的北流采茶戏正面临传承危机,老艺人相继离世,新剧本青黄不接。

黄明德在鸭寮住了整整半个月。白天跟着养鸭女下滩,看她们用竹竿在泥地上划出复杂的符号标记鸭群归属;夜里听老船工讲述西江放鸭人的传奇。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最终化作了《养鸭妹》中竹竿记账的经典桥段——女主角用竹竿在河滩上刻划符号,智斗企图偷鸭的地痞。

剧中使用的鸭哨调源自西江渔歌的变体。老艺人梁炳坤回忆,他们在采风时发现,养鸭人呼唤鸭群时的长短调,与当地哭嫁歌的旋律惊人相似。这种融合了生产号子与民俗曲调的唱腔,形成了独特的九腔十八调体系。

二、泥腿子登上大雅之堂

首演那天的场景让老观众记忆犹新。1985年元宵节,北流人民剧院破天荒允许养鸭女们带着竹笠草鞋进场。当女主角阿莲踩着鸭步出场时——那种模仿鸭子行走的矮子步,让台下爆发出阵阵欢笑。更令人叫绝的是赶鸭十八式,演员将竹篙舞得虎虎生风,既有武术的力道,又带着劳作的美感。

这出戏最动人的创新在道具运用。后台师傅用八百根鹅毛扎成可开合的巨型鸭翅,在洪水救鸭场景中,六名演员操纵着三对两米长的翅膀,在蓝布翻涌的江水中起伏。这种土法特效虽显粗糙,却透着民间智慧的温度。

2007年《养鸭妹》晋京演出时,戏曲专家发现了更深层的价值。剧中鸭语对唱的段落,竟暗合宋代南戏合生的表演形式。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王卫卫惊叹:这是活着的戏曲化石,比任何文献记载都生动。

三、竹篙点出的文化年轮

如今的《养鸭妹》面临着新考验。年轻观众更爱刷短视频,剧团不得不把斗鸭舞改编成抖音挑战赛。令人惊喜的是,这种互动让更多00后开始关注传统戏曲。北流三中的学生自发组织麻鸭剧社,用街舞元素重新演绎经典片段。

在西山镇,每逢农历三月的开鸭节,戏台就搭在鸭市中央。商贩们交易时会突然放下账本,接唱剧中鸭市算账的唱段。这种戏里戏外的交融,让戏曲真正活在百姓的生活里。老戏迷黄阿婆说:听养鸭戏,就像嚼槟榔,越品越有味。

夜幕降临时,西江边的养鸭人仍在轻声哼唱那些熟悉的调子。水波荡漾,仿佛三百年前南戏的余韵仍在流淌。《养鸭妹》这朵从泥土里长出的艺术之花,正用最质朴的方式,续写着中国戏曲的另类传奇。当城市剧院的灯光暗下时,请不要忘记,真正的戏曲生命,永远生长在冒着热气的生活土壤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