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河南戏曲里的烟火人间

乡音未改:河南戏曲里的烟火人间

豫东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村头老槐树下的戏台已搭起红绸。胡琴咿呀一声,惊飞了屋檐下的家雀。台前摆着几排竹凳,老少爷们捧着搪瓷茶缸,青布头巾的老太太挎着竹篮,篮底垫着给角儿准备的油馍。这便是中原大地上最鲜活的戏曲图景,是渗入河南人血脉的文化基因。

一、泥土里长出的声腔

河南戏曲的根扎在黄河故道的泥沙里。商丘永城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刻着百戏俑的曼妙身姿;开封禹王台残存的宋代勾栏,依稀可见当年瓦舍勾栏的盛况。豫剧的祥符调里藏着汴梁官话的余韵,曲剧的洛阳曲子裹着龙门山水的灵气,越调的九腔十八调混着伏牛山樵歌的野性。

在周口淮阳的太昊陵庙会上,戴着脸谱的民间艺人踩着高跷唱大平调,唱词里混着庄稼人的俚语。洛阳偃师的二鬼摔跤,濮阳的目连戏傩面,这些古老形态至今仍在乡间游走。戏曲在这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麦收时节的梆子声,是红白喜事必请的响器班。

二、戏台春秋里的众生相

马街书会的露天戏台上,豫剧名家李树建一段《程婴救孤》,能把台下晒得黢黑的老农唱得抹眼泪。七岁红在《穆桂英挂帅》里的刀马旦扮相,让十里八乡的媳妇们偷学甩水袖的功夫。这些角儿多是庄稼把式出身,台步里带着泥土的厚重,唱腔中含着北方的苍凉。

在郑州人民公园的戏曲角,退休工人老张头每天雷打不动来唱《朝阳沟》。水泥地上画个圈就是舞台,拉弦的老李头把二胡架在膝盖上,看客们自带马扎围坐。银环下乡时的羞涩,拴保教种地的憨实,五十年前的戏文仍在城市缝隙里生长。

三、新酒如何装旧瓶

河南艺术中心的现代剧场里,新编豫剧《焦裕禄》用多媒体重塑兰考风沙。全息投影中的泡桐花海与演员的唱念做打交织,年轻观众举着手机拍下这魔幻场景。在抖音直播间,00后戏曲网红豫见小嫦娥画着数字戏妆,用豫剧唱腔演绎流行歌曲,百万粉丝追着刷礼物。

修武县大南坡小学的戏曲课间操别具一格,孩子们边跳边唱《花木兰》选段,体育老师把云手山膀编进广播操。洛阳师范学院戏曲专业的00后学生们,正在用AI分析豫剧唱腔的声波图谱。老艺人们看着这些新鲜事,咂摸着旱烟袋笑道:戏,总归要活在当下人的心尖尖上。

暮色四合时,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正在上演。水幕升起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豫剧混着电子乐响彻夜空。千年戏曲就这样穿梭在古老城墙与玻璃幕墙之间,如同黄河水裹着泥沙奔腾入海,带着中原大地的体温,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