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乡音里的拉魂腔——细数泗州戏里的经典好戏

皖北乡音里的拉魂腔——细数泗州戏里的经典好戏

在淮河两岸的田间地头,当哪依呀——的悠长唱腔穿透晨雾,挑担的农人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村头的老槐树下,总有三五戏迷跟着板眼轻轻跺脚。这便是泗州戏独有的魅力,一个扎根皖北大地的古老剧种,用质朴的乡音讲述着千百年的人间故事。

一、梨园深处的活化石

泗州戏的根脉深扎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泗州城(今泗县)。当年流浪艺人敲着梆子、打着简板,在集市庙会上唱门子讨生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拉魂腔。这种唱腔高亢处如裂帛穿云,低回时似流水呜咽,听得人肝肠寸断,因而得名拉魂腔。

在泗县档案馆里,珍藏着一本光绪年间的工尺谱抄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大书观》的原始曲调。这个讲述秦雪梅守节教子的故事,至今仍是戏班必演剧目。老艺人李宝琴回忆,五十年代在蚌埠码头演出时,船工们听得入神,竟忘了卸货,货主急得直跺脚。

二、戏台春秋里的悲欢离合

《三蜷寒桥》堪称泗州戏的看家戏。书生陈世美赶考途中冻僵在寒桥,被樵夫王延龄所救,后来却负心不认救命恩人。戏中蜷桥身段要连作三个蜷缩翻滚,须得演员有扎实的毯子功。1957年赴京演出时,周恩来总理特意到后台嘱咐:要把这个戏世世代代传下去。

新编现代戏《结婚之前》则展现了剧种的革新活力。剧中巧云娘为索要彩礼逼女儿退婚,巧云用《婚姻法》说服母亲。编剧王建在创作时,把拖拉机开进田间的轰鸣声化作锣鼓点,用慢二行板唱出新社会女儿要当家的铿锵之音,让老戏迷耳目一新。

三、压花场上的绝活

泗州戏的压花场堪称戏曲界的活化石。旦角踩着三寸金莲鞋,在直径不过两米的圆场里走出剪子股蛇蜕皮等十八种步法,手中的红绸时而化作彩云,时而变作波浪。83岁的传承人苏桂花仍能示范鸭子扭步法——两膝微屈,脚尖内扣,活脱脱一只凫水的麻鸭。

在泗县大庄镇,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庙会,草台班子的对台戏最是热闹。两个戏台相隔百米,这边刚唱罢《杨八姐救兄》的刀马旦,那边就亮出《樊梨花点兵》的大武场,观众们来回跑着看,喝彩声此起彼伏,把皖北人的豪爽性子演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泗县戏曲学校,十四五岁的小学员每天清晨五点就对着淮河吊嗓子。他们手中的简板已换成电子节拍器,但师傅们仍在传授那些传了八代的水词:天为宝盖地为池,人住红尘能几时?这些流淌在皖北人血脉里的乡音,正通过抖音直播间飞出农家小院,让百年拉魂腔在新时代焕发新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