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驰骋白龙马:西游故事里的神驹传奇
戏台驰骋白龙马:西游故事里的神驹传奇
白龙马化身的玉龙三太子,在《西游记》中虽着墨不多,却承载着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表达。这匹通体雪白的神驹,在戏曲舞台上化作不同剧种的独特演绎,从昆曲的婉转到秦腔的粗犷,每个剧种都赋予这匹神驹不同的艺术生命。
一、京昆雅韵里的白龙马
在京剧《盘丝洞》中,白龙马不再是沉默的坐骑。当唐僧被蜘蛛精所困,白龙马化作白衣书生,手持银枪与妖精缠斗。武生演员的鹞子翻身接大鹏展翅,配合四击头的锣鼓点,将神驹的矫健英姿展现得淋漓尽致。昆曲《白龙马救主》中,白龙马在山坡羊曲牌中唱道:云雾里藏真性,马蹄下踏乾坤,水磨腔的婉转与马童的筋斗翻扑相映成趣。
上海京剧院曾创排全本《白龙马》,以马舞为核心编排。演员手持银丝马鞭,在圆场中走出之字马步,配合翎子功展现龙马神韵。当白龙马现出真身时,舞台机关启动,八位龙套演员撑起十米长的白绸,如游龙般掠过舞台。
二、地方戏中的神驹百态
豫剧《白龙马借宝》里,白龙马化身俏皮少年。演员踩着高靴走矮子步,用河南方言唱道:俺本是西海三太子,错烧明珠受天谴。在借定风珠一折中,与铁扇公主的对唱夹杂梆子声,将中原百姓的幽默融入神话故事。
越剧《白龙传奇》独辟蹊径,以女子越剧的柔美诠释龙马。尹派传人用清丽唱腔演绎化马过程,水袖翻飞间完成人形与马形的转换。绍兴大班出身的武戏演员,则创造性地将马鞭功与扇子功结合,展现江南戏曲的灵巧特质。
秦腔《白龙闹海》在西北大地别具风采。当白龙马大战鼍龙时,演员踩着三尺高的跷功腾挪跳跃,喷火特技配合急促的板胡声,将黄河奔腾的气势融入武打场面。老艺人王保易的马嘶绝活,能用鼻腔共鸣模仿出穿云裂石的龙马长啸。
三、神驹形象的戏剧嬗变
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白龙马尚是玉龙三太子的本相,戴紫金冠插雉鸡翎。到了明传奇《江流记》,开始出现白马解厄的情节设置。清宫连台本戏《升平宝筏》首创白龙马专属行当——马武生,要求演员兼具长靠武生的功底和短打武生的灵巧。
当代戏曲舞台推陈出新,实验京剧《白龙马》引入现代舞元素。十二面LED屏组成可移动马厩,数字投影技术让白龙马在虚实之间穿梭。青年演员张建峰设计马形十八式,将传统把子功与机械舞结合,在抖音平台获得百万点击。
这匹穿越千年的白龙马,在戏曲舞台上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从勾脸谱系到声腔设计,从程式套路到技术创新,不同剧种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这匹神驹的精神内核——忍辱负重的修行意志与忠贞不渝的护法精神。当幕布升起,马蹄声在戏台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神话角色的再现,更是中国戏曲生生不息的传承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