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戏台:中国方言戏曲的烟火人间

乡音里的戏台:中国方言戏曲的烟火人间

五岁那年,我蹲在镇上的老戏台下,看台上花脸将军甩着三尺长髯,一句你待怎讲震得屋檐落灰。台下裹着头巾的老太太们抹着眼泪,嘴里跟着哼唱,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戏文里的喜怒哀乐,都要用最土的方言才能唱出真滋味。

一、北方大地的粗犷乡音

秦腔的梆子声里裹着关中的黄沙,老西安人管听戏叫吼秦腔。在易俗社的戏台上,演员一开口就是额滴神呀的陕西方言,粗犷得能把黄土高坡的沟壑都震平。河北梆子的戏词更是直白得可爱,《大登殿》里王宝钏骂负心汉:你这个没良心的,就像咱村口那棵歪脖子柳!台下观众哄堂大笑,笑声里都是熟悉的乡音。

在晋南的乡村庙会,蒲剧艺人用晋中方言唱着《窦娥冤》。当窦娥唱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时,老戏迷们用当地方言跟着哭腔,戏台上下哭成一片。这种血脉相连的共鸣,普通话永远唱不出。

二、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

苏州评弹的琵琶声里,藏着江南烟雨。艺人用糯软的苏州话唱《白蛇传》,许仙官人四个字在舌尖打个转,听得人骨头都酥了。绍兴莲花落的艺人踩着乌篷船的节奏,用越语方言唱市井故事,船娘在舱里煮着黄酒,戏词和酒香一起飘过石拱桥。

黄梅戏的安庆方言自带三分俏皮,《天仙配》里七仙女偷看董永,一句这个小郎生得倒蛮标致带着江淮方言特有的婉转,把少女心思唱得百转千回。昆曲虽用中州韵,但老观众仍能从水磨腔里辨出姑苏官话的遗韵。

三、边陲之地的异域风情

白族大本曲在苍山洱海间回荡,白族话唱本主故事,三弦声里混着蝴蝶泉的水声。藏戏艺人在高原上戴着蓝面具,用藏语唱格萨尔王传说,唱到雄狮大王时,观众手里的转经筒转得更急了。新疆十二木卡姆的维语唱词像天山融雪,冬不拉的琴弦上跳动着丝绸古道的驼铃。

这些用方言唱了千百年的戏,如今正站在十字路口。福州三坊七巷的闽剧馆里,90后演员用福州话唱《荔枝换绛桃》,台下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成都锦江剧场,川剧演员教外国游客用四川话喊变脸咯,笑声中方言找到了新的传承方式。当我们还能听见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乡音在戏台上回响,便知道文化的根脉仍在跳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