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迎财神这些老戏里的神仙调你听过吗?

正月初五迎财神这些老戏里的神仙调你听过吗?

财神到,财神到,好走快两步!正月里走街串巷的财神调子,总让人想起戏台上那些珠光宝气的扮相。老辈人说,财神爷的戏文里藏着真金白银的讲究,今天咱们就扒一扒那些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财神戏。

一、武财神赵公明的硬核唱段

京剧《财神跳墙》里有个名场面:头戴乌纱身着蟒袍的赵公明,踩着七星步跃上八仙桌,金元宝往怀里一撒,开口就是家住峨眉宝云洞的定场诗。这段西皮流水唱腔要唱得字字带铜钱响,当年名角儿王桂官在天津卫演这场戏,台下商户当场往台上扔银元,说是要沾财气。

梆子戏《赵公明下山》更绝。豫剧名家常香玉年轻时扮过这出戏里的散财童子,手捧聚宝盆唱快板,唱到金鸡下蛋鹅生金时,戏班子真往台下撒铜钱。老戏迷回忆,那年月看这出戏得穿厚实衣裳——怕被飞来的铜钱砸疼。

二、文财神比干的生意经

昆曲《比干算盘》里有段妙词:金算盘,银秤杆,算得清来称得满。这段唱讲究珠算口诀入戏文,演员右手打算盘左手做身段,老账房先生看戏都带着算盘跟台上对账。宁波商人最信这出戏,每年开市必请戏班,台前供着金漆算盘。

黄梅戏《天官赐福》里的文财神更接地气。严凤英年轻时在安庆茶馆唱过这出,扮相清雅手捧玉如意,一段十全十美太平调唱得茶客们往台上扔铜板。有老茶客说,那天茶碗里的茶叶梗都立起来了,掌柜的赶紧拿红纸包着供在财神龛里。

三、活财神的人间烟火

评剧《沈万三》里有句词儿特别有意思:聚宝盆里腌咸菜,越腌金银越出来。这出戏讲的是明朝首富沈万三的传说,演员要踩着高跷扮挑夫,肩头扁担两头挂着金纸糊的聚宝盆。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上,至今还能看见这个经典造型。

福建高甲戏《陶朱公》更绝,范蠡摇身变成泉州商人,唱段里夹杂着闽南话的生意经。戏里三聚三散的典故被编成十八段唱词,老辈商人能从头背到尾。每年腊月二十三送神,闽南戏班唱这出戏要连演三天三夜,说是给财神爷补年终述职。

这些带着铜钱味儿的戏文,早年间都是跑码头必演的吉祥戏。班主们说,唱财神戏讲究三响——开场的铜锣要响,戏台的木板要响,唱到撒金元宝时观众的叫好声更要响。如今剧场里虽不兴撒真钱,但那份盼着财神眷顾的热乎劲儿,倒是在咿咿呀呀的戏文里留了下来。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