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小生:潮汕戏曲里的玉面郎君
潮剧小生:潮汕戏曲里的玉面郎君
在汕头老城区的骑楼下,每当胡琴声响起,总能看到街坊们端着茶碗往榕树底下聚。台上那位身段挺拔的年轻人,一袭水绿长衫,眉眼间流转着英气,开口便是清亮如泉的潮州官话。台下阿婆们总爱唤他玉面生,这是潮汕人对戏曲小生最贴切的昵称。
一、潮剧舞台上的男儿本色
潮剧行当里的小生绝非奶油小生。他们要能文能武,既能演绎《荔镜记》中陈三的书卷气,又要撑得起《穆桂英》里杨宗保的银枪。上世纪三十年代名角陈楚蕙,为演活《赵少卿》中的将门之后,每日清晨在韩江边舞剑吊嗓,硬是把武生的罡气揉进了文生的儒雅里。
行头穿戴更是讲究。潮绣师傅要用金线绣出九层海浪纹,蟒袍下摆的暗花必须与头冠上的绒球呼应。老辈人说,看一个生角的功底,先看他甩水袖时能不能让袍角的鲤鱼纹游起来。
二、从童伶制到学院派
旧时戏班里的子弟角多是七八岁入行的童伶。1956年废除童伶制那会,老艺人郑蔡岳含泪烧掉卖身契,却把三十六个身段图谱捐给了戏校。如今汕头戏曲学校的练功房,仍能听见少年们用潮语念白:且将龙泉腰间挎——,每个拖腔都要在青石地板上震出回响。
90后小生林外贸的化妆盒里,除了传统的鹅蛋粉,还多了定妆喷雾。他在抖音教网友分辨潮剧活五调的视频,让《苏六娘》选段意外登上热搜。年轻人说,他的眼神比爱豆还带电。
三、乡音不改的文化基因
在曼谷耀华力路的潮州会馆,每逢节庆必有潮剧演出。泰国华侨陈锡强带着混血孙子来看戏,小家伙跟着锣鼓点跺脚,竟能哼出《陈三五娘》的片段。戏班班主说,这些年在海外收的徒弟,倒比本土还多三成。
汕头大学去年开设的潮剧鉴赏课场场爆满,学生们把《张春郎削发》改编成说唱版。当电子乐遇上二弦,老戏迷们初听皱眉,听到且看春郎发如雪那句时,却又红了眼眶。
幕起幕落间,潮剧小生们依然在用六百年的古雅官话唱着人间情义。他们或许不再需要玉面生的雅号,但当那抹水袖拂过霓虹灯下的戏台,分明还是潮汕人记忆中的少年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