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河畔戏韵浓:那些让老腔传千里的好嗓子们
渭水河畔戏韵浓:那些让老腔传千里的好嗓子们
渭南的戏台子总带着股黄土味儿。渭河边的风裹着老腔的调子钻进巷子,戏台下一坐就是几十年的老票友闭着眼都能辨出角儿。这里不兴叫戏曲演员,都叫唱戏的,可就是这些土生土长的嗓子们,让渭南戏曲在黄土地里扎得更深。
一、老戏骨撑起的台柱子
王振中在渭南戏迷心里是棵常青树。七十岁的老先生唱《三滴血》时,嗓子一开能把渭河对岸的鸟惊飞。去年重阳节在朝阳门唱《周仁回府》,唱到哭坟那段,台下抽鼻子的声音比台上的梆子声还响。他总说:咱这戏是土里长出来的,得用脚底板踩着黄土唱。
东塬上的张爱云是出了名的活樊梨花。五十年的舞台生涯,把《游西湖》里的李慧娘演成了精怪。去年冬天在合阳乡下唱野台子,零下十度裹着军大衣候场,一开嗓还是那口透亮的鬼怨。戏迷们都说:张老师的戏魂是长在骨头里的。
二、中生代的传承接力
张宁的《火焰驹》在抖音上火得邪乎。这个80后旦角把传统戏腔揉进现代唱法,直播间里年轻人跟着学云音。去年在渭南大剧院搞跨界演出,电子乐配着老腔唱《劈山救母》,台下坐着的既有白胡子戏迷,也有染紫头发的00后。
韩城后生李建刚去年拿了秦腔百灵奖。他改编的《赵氏孤儿》在省城演出谢幕七次,把程式化的老戏唱出了悬疑剧的张力。有老戏迷骂他糟蹋传统,他憨笑着回:咱这黄河水改道千万回,戏台子也得淌活水不是?
三、新芽破土的戏窝子
渭南艺校的娃娃班最近出了个小周仁。十二岁的王浩宇能把《周仁回府》的十八板唱得滴水不漏,抖音账号粉丝涨得比麦苗还快。老戏骨们既欣慰又担心:娃们学戏太快,可别把戏里的苦滋味唱甜喽。
渭河岸边的农家乐里,90后姑娘刘倩把皮影戏唱成了沉浸式体验。游客们喝着稠酒,跟着她学唱《卖杂货》的调子。她说:老腔要活在茶碗里、酒杯里,不能总供在戏台上。这话让老辈人直摇头,可周末的场子确实越来越满。
渭南的戏台子从来不会冷清。河滩上的芦苇黄了又绿,戏匣子里的老腔换成了手机直播,可那股子混着麦香与汗味的戏魂始终没散。当王振中带着艺校娃娃们合唱《三滴血》时,渭河水都在打拍子——这就是黄土地最本真的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