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绽芳华:评剧大家刘秀荣的艺术人生
梨园深处绽芳华:评剧大家刘秀荣的艺术人生
永定河的水汽浸润着京城戏台,在评剧婉转的唱腔里,刘秀荣三个字宛若一颗明珠。这位从河北农村走出来的艺术家,用六十载光阴将评剧的柔美与刚烈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新派艺术在当代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
一、乡音绕梁初长成
1956年,石家庄郊外的麦浪里传来清亮的童音。8岁的刘秀荣在田间地头模仿着收音机里的评剧唱段,村口的老槐树成了她第一个观众。戏校老师发现这株好苗子时,小姑娘正用玉米须扎成水袖,在晒谷场上比划着《花为媒》的身段。
进入石家庄评剧团后,刘秀荣的学艺生涯浸透了汗水。寒冬腊月,她对着结了冰碴的水缸练嗓,呵出的白气与冰面融为一体;酷暑时节,绑着沙袋在青砖地上走圆场,汗水滴在地上画出歪歪扭扭的轨迹。正是这般苦功,让她的唱腔既有新凤霞的甜润,又淬炼出金石之音。
二、破茧成蝶展新韵
1987年香港新光戏院,刘秀荣携《杨三姐告状》惊艳香江。当尊厅长休要怒气发的唱词响彻剧场,三十年前那个在麦田里唱戏的小姑娘完成了华丽蜕变。她塑造的杨三姐既有农妇的朴拙,又带着现代女性的觉醒意识,这个经典形象至今仍在戏曲频道反复播放。
在《胡风汉月》中,刘秀荣大胆突破行当界限。她饰演的蔡文姬既有青衣的端庄,又融入老生的苍劲,一段十八拍唱得肝肠寸断。这种跨行当的表演创新,为评剧人物塑造开辟了新天地。
三、薪火相传守匠心
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总能看到刘秀荣手把手指导年轻演员。这句'正月里开迎春',要唱出春寒料峭里的期盼,她边说边示范,眼角眉梢都是戏。2013年收徒仪式上,她将珍藏多年的檀板传给弟子:这上面刻着师父传给我的日子,今天添上你们的名字。
面对影视冲击,刘秀荣带着剧团走进高校。在清华园的讲台上,她拆解评剧的慢三眼唱腔,示范云手如何表现大家闺秀的仪态。年轻学子们发现,传统戏曲里藏着中国人特有的美学密码。
从滹沱河畔到长安街边,刘秀荣用生命丈量着评剧艺术的广度与深度。当大幕落下,卸去妆容的艺术家总会凝视镜中的自己——那眼角细纹里,镌刻着六十载戏梦人生。她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要唱到唱不动为止。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生生不息的奥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