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舞台上的老生新声:刘然的艺术人生
北京戏曲舞台上的老生新声:刘然的艺术人生
北京护国寺胡同里飘出的悠扬胡琴声,裹挟着冰糖葫芦的叫卖声,构成了刘然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这个生于梨园世家的孩子,五岁第一次随祖父踏进长安大戏院的后台,就被油彩的松香味和蟒袍的触感勾住了魂。如今,这个在抖音拥有百万粉丝的90后京剧老生,正用他独特的艺术表达,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一、戏窝子里泡大的少年
刘家的四合院里永远不缺戏曲元素。祖父是京城有名的琴师,父亲在京剧团司鼓,母亲则是青衣演员。刘然至今记得七岁那年,父亲把一对枣木鼓槌郑重交到他手中时说的话:咱们这行当,得先学会听戏,再学唱戏。于是每个清晨,胡同口包子铺刚揭屉,刘然就跟着录音机里的《空城计》吊嗓子,把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唱得字正腔圆。
戏校生活比想象中更严苛。寒冬腊月里,刘然裹着军大衣在操场耗腿功,汗水顺着下巴滴在青砖地上结成冰碴。十七岁那年排《四郎探母》,一个吊毛动作没做好,后脑勺重重磕在台板上,他却硬是咬着牙把杨延辉坐宫院唱完才下台。这种近乎执拗的敬业精神,让他在同期学员中脱颖而出。
二、传统程式里的现代表达
刘然的老生表演既恪守传统又充满新意。在《赵氏孤儿》中,他处理程婴的反二黄唱段时,创新性地加入气声处理,把人物隐忍十五年的悲怆演绎得丝丝入扣。去年重排《大闹天宫》时,他大胆尝试在孙悟空的脸谱中融入漫画元素,金箍棒舞动时配合激光投影,让年轻观众直呼京剧还能这么酷。
这位新生代演员对新媒体有着独到见解。他的抖音账号刘然戏语每条视频都经过精心设计:有时是穿着休闲装在咖啡馆讲解髯口的不同制式,有时用流行歌曲旋律演绎传统唱腔。最火的一条视频里,他教网友用京剧韵白念网络热梗,获得千万播放量。这种反差萌的传播方式,成功打破了大众对戏曲演员的刻板印象。
三、跨界融合中的文化坚守
在实验剧场《游园惊梦2023》中,刘然完成了一次惊人跨界。他既要用程派唱腔演绎杜丽娘,又要用老生技法表现柳梦梅,还要与电子音乐即兴互动。首演谢幕时,满头大汗的他对着观众深鞠一躬:这不是颠覆,是让六百岁的昆曲听听二十一世纪的心跳。这场演出引发的热议,恰印证了他老戏新唱理念的前瞻性。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刘然总带着学生体验勾脸、穿胖袄。他设计了一套京剧健身操,把云手、踢腿等基本功改编成适合青少年的趣味运动。看着孩子们把亮相动作拍成短视频,他笑着说:老祖宗的东西不是摆在博物馆的瓷器,而是流动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长安大戏院的霓虹依旧夜夜点亮,刘然正在后台准备新编历史剧《阳明先生》的首演。描完最后一道眉,他对着镜子整了整网巾,镜中映出的既是那个在胡同里追着糖人跑的小男孩,也是这个时代传统艺术的创新者。当大幕拉开,一声莫听穿林打叶声响起,我们仿佛看见京剧艺术正在完成一次优雅的转身。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