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错词的戏曲行话里竟藏着这些门道
唱错词的戏曲行话里竟藏着这些门道
哎——呀——台上的老生刚开腔便戛然而止,手中马鞭微微一抖。这声走调的唱腔非但没有引发哄笑,台下懂行的老戏迷反而会心一笑,彼此低声议论:今儿个这位角儿是'倒仓'了还是'吃栗子'了?
**一、梨园行里的吃栗子趣谈**
戏曲行当将演员忘词或唱错称为吃栗子,这个诙谐的称谓源于旧时梨园典故。相传某坤伶首次登台,紧张之下将金井锁梧桐唱成金井锁栗子,台下的班主急中生智往台上撒了把栗子,逗得满堂喝彩。自此,这类失误便有了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称呼。
专业术语中,倒字专指唱错字音,如把上口字唱成京音;荒腔则指音准偏差;冒场是演员过早登场。某年天津卫演出《四郎探母》,杨四郎一句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错唱为猫离山,当即有观众喝倒彩:这猫儿倒是乖巧!
**二、名角儿们的救场智慧**
梅兰芳早年在沪演出《贵妃醉酒》,不慎将玉石桥斜倚栏杆靠唱错半句。只见他顺势扶栏,将水袖轻轻一抛,硬是把破绽化作慵懒醉态。周信芳演《徐策跑城》时忘词,竟临时编出大段道白,把跑城演成了说城,反成梨园佳话。
这些即兴救场彰显着演员的深厚功底。程砚秋曾言:错要错得在行,改要改得在谱。某次《锁麟囊》演出,薛湘灵本该唱春秋亭外风雨暴,却脱口唱成春风亭。琴师默契地将过门延长两拍,演员趁隙转身整冠,不着痕迹地圆了回来。
**三、错词背后的艺术哲学**
老艺人常说十戏九不同,正是这些意外让每场演出成为绝版。谭鑫培晚年嗓音塌中,却创出云遮月唱法;余叔岩倒仓后另辟蹊径,终成余派宗师。1956年豫剧《花木兰》巡演至开封,主演常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高八度,意外造就经典版本。
这种包容源自戏曲的写意本质。台上马鞭一扬即是千里,船桨轻摇便渡江河。当错与对的界限消融在程式美中,那些无心之失反倒成了检验功力的试金石。正如齐如山所言:戏要三分生,方能七分熟。
如今剧场里的年轻观众听到演员吃栗子,不再喝倒彩,反而会心一笑。这些带着人味儿的瑕疵,恰似青瓷开片般自然生动。在追求完美的时代,戏曲艺术用包容的姿态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意外绽放的瞬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