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浦小学校门口飘出戏曲声:这群孩子把老古董唱出了新花样

北浦小学校门口飘出戏曲声:这群孩子把老古董唱出了新花样

每周三下午四点,北浦小学的朱漆校门前总会聚集不少驻足的行人。顺着悠扬的胡琴声望去,教学楼顶层的戏曲教室灯火通明,三十多个孩子正甩着水袖唱《牡丹亭》。六年级家长王女士掏出手机边拍边说:去年这时候,我女儿连说话都细声细气,现在能站在台上唱整段《穆桂英挂帅》,这变化真是想不到。

**一、戏曲班里的十八般武艺**

推开贴着戏曲脸谱的木门,孩子们正跟着老师练习云手。10岁的李浩然额角渗着汗珠,他刚完成连续三个鹞子翻身,转头又拿起马鞭练习趟马动作。刚开始学耍花枪时,我总打到自己的腿,现在能转二十多个圈呢。他抹了把汗笑道。

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戏曲社团,课程设计远比想象中丰富:

-每周3次基本功训练:从圆场步到毯子功,循序渐进打基础

-每月1次非遗传承人工作坊:老艺人手把手教画脸谱、缝制戏服

-每学期2次剧场实践:在专业舞台灯光下完成整本折子戏

戏曲教师张晓雯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她特意把《三岔口》改编成校园版:传统戏里摸黑打斗太危险,我们改用荧光道具,孩子们在黑暗中舞动时像流动的星河。

**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蜕变**

五年级的周雨桐曾是让家长头疼的手机控,如今却成了社团的小戏痴。她妈妈感慨:自从学了《花木兰》,她每天主动早起吊嗓子,连玩手机的时间都用来背戏词了。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戏曲班独创的角色成长档案显示:

-89%的学员专注力显著提升

-76%的学生形体仪态明显改善

-连续三年蝉联市级艺术节戏曲类金奖

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自发成立了戏曲文化推广小队。他们用短视频演绎戏曲知识,改编的《新说唱脸谱》在社交媒体获得百万播放量。今年春游时,这群小戏骨还教会了养老院的爷爷奶奶唱黄梅戏选段。

**三、当00后遇见600岁昆曲**

在最近开放的戏曲工坊里,孩子们正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戏曲头饰。电脑屏幕上,传统点翠凤冠被重新设计成更轻便的款式。我们要让戏曲既保留原味,又适合现代舞台。负责道具设计的陈老师展示着学生作品。

这种古今交融的理念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1.数字戏曲博物馆:VR技术还原明清戏楼实景

2.跨学科融合:用数学计算戏服裁剪比例,用科学解释声腔共鸣原理

3.国际交流:与海外学校进行线上戏曲工作坊

看着孩子们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身影,张老师说出了创办戏曲班的初衷:我们不是在培养戏曲演员,而是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夕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板上,那些翻飞的水袖与稚嫩的唱腔,正为古老艺术注入勃勃生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