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浦小学戏曲班探秘:孩子们在咿呀声里长出翅膀

北浦小学戏曲班探秘:孩子们在咿呀声里长出翅膀

推开北浦小学戏曲教室的木门,正撞见十几个扎着冲天辫的小戏骨。五年级的李雨萌踮着脚尖在练云手,水袖扫过玻璃窗时带起细碎的阳光;三年级的王浩宇憋红了脸练习拖腔,稚嫩的咿——呀——惊飞了窗外槐树上的麻雀。这样的场景,每周都会在这间挂着各色脸谱的教室里上演。

一、戏服里藏着成长密码

刚开始觉得甩水袖像甩抹布,现在能甩出九曲十八弯了!六年级的赵思琦边说边展示刚学的回眸甩袖。戏曲班的教学从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程式动作,而是把基本功藏在游戏里:用踢腿比赛锻炼腰腿力量,拿羽毛当道具练习眼神追踪,连翻跟头都要比谁落地时声音最轻。

家长们发现,那些原本坐不住的孩子,现在能专注地画半小时脸谱;总躲在人后的腼腆学生,竟敢在全校面前来段《卖水》选段。戏曲老师张梅的手机里存着无数惊喜瞬间:有孩子第一次完整唱完《女驸马》时涨红的脸,也有家长会那天,父子同台唱黄梅戏时泛红的眼眶。

二、当00后遇见600岁非遗

戏曲班的课程表像调色盘般斑斓。周三是穿越日,孩子们披着自制戏服演绎《牡丹亭》经典片段;周五是创想时刻,把抖音神曲改编成戏曲唱腔。去年中秋晚会上,孩子们把《静夜思》编成京剧念白,古诗的平仄与西皮流水的韵律竟意外合拍。

更让家长惊喜的是传统文化的反哺效应。为了弄明白戏词里的典故,孩子们主动翻起了《三国演义》;学《穆桂英挂帅》时要研究宋朝铠甲,连带把古代兵器知识摸了个透。五年级的林小雅在作文里写:原来生旦净末丑的脸谱,就是中国古代的emoji表情包。

三、掌声之外的收获

戏曲班从不把考级证书当教学目标,但孩子们收获的远比奖状珍贵。参加市艺术节时突降暴雨,小演员们裹着雨衣完成表演;去敬老院慰问演出,孩子们特意把唱词放大音量。这些经历让家长们看到,戏曲教育浇灌出的不仅是艺术素养,更是生命的气韵。

结业汇报那天,看着孩子们踩着厚底靴依然走得稳稳当当,听着他们把台上一分钟的艰辛化作谢幕时的灿烂笑容,很多家长湿润了眼眶。或许正如张老师常说的:我们不是在培养戏曲演员,而是借六百年的艺术精魂,给孩子们的灵魂绣上金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