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梨园觅乡音:那些唱响故土的戏曲人
砀山梨园觅乡音:那些唱响故土的戏曲人
在皖北平原的晨雾里,砀山万亩梨园的枝桠间总飘荡着悠长的唱腔。当晨曦穿透薄雾,老戏台斑驳的木纹上便落下几片梨花,台下早早坐满端着搪瓷茶缸的老街坊。他们等待的,是那些能把砀山方言唱出百转千回的戏曲人。
一、梨园深处的戏脉传承
砀山四平调的起源与黄河故道密不可分。清光绪年间,黄河改道留下的沙土地孕育出独特的戏曲生态。老艺人们至今记得,当年戏班踩着松软的沙土地走村串镇,唱腔里都带着沙土地的粗粝。四平调特有的三句一甩腔,恰似黄河水在砀山大地留下的蜿蜒印记。
在程庄镇文化站,年过八旬的王凤山还能完整唱出《陈三两爬堂》的全本。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坠胡上轻轻一划,苍凉的琴声便裹挟着砀山方言特有的入声字,将百年前的市井悲欢娓娓道来。他总说:四平调的魂在方言里,把'砀普'(砀山普通话)唱成官话,就像梨子蘸盐——失了本味。
二、梆子声里的江湖儿女
砀山梆子戏班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班规:后台必供唐明皇画像,开箱必唱《大赐福》。在赵屯镇,梆子戏世家出身的李素云每天清晨仍要对着梨树林练嗓。她示范炸音技法时,一声喂呀——惊起满树白鹭,远处看梨园的老汉笑着喊:李团长的嗓子能当哨子使唤!
这个被乡亲们戏称李团长的女子,带着剧团走遍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乡镇。戏箱里永远备着速效救心丸和降压药,却从不肯在戏服上省半分针脚。去年梨花节,她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上连唱三小时,谢幕时戏服能拧出半碗汗水。
三、新苗老树共春色
砀山戏曲学校的练功房里,95后学员刘明浩正对着手机直播唱《花木兰》。这个毕业于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把电子琴伴奏融入传统唱段,直播间里常有年轻观众问:这是砀山的RAP吗?校长王玉坤看着这些不守规矩的年轻人,却笑着默许:老祖宗的调门装得下新酒,只要别把酒坛子摔了。
在唐寨镇民俗博物馆,AR技术让游客扫码就能看见虚拟老生讲解戏曲行头。但每周五的露天戏台前,老人们仍执着地用皱纹密布的手掌打着拍子。当年轻演员改良的《穆桂英挂帅》赢得满堂彩时,后台的老师傅们相视而笑:这梆子声,总算接上茬了。
夜幕降临,砀山古城墙下的夜市飘起羊肉汤的香气。不知哪个摊位的老式录音机里,又传出沙哑的四平调唱段。那些把砀山故事唱了百年的戏曲人,正以新的姿态,在梨花纷飞的季节里,把根更深地扎进这片土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