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人的渔鼓响千年道情话沧桑——中国道情戏曲寻踪
老艺人的渔鼓响千年道情话沧桑——中国道情戏曲寻踪
老槐树下,三弦声起,一位白发老艺人轻拍渔鼓,唱起了《韩湘子出家》。围坐的乡邻们随着节拍轻轻点头,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看草台班子的光景。这种流传千年的说唱艺术,正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活化石——道情戏。
一、道情戏的千年血脉
北宋年间,汴梁城里的勾栏瓦舍间,说书人手持简板、怀抱渔鼓,将老子出关、庄周梦蝶的故事娓娓道来。这种脱胎于道教经韵的说唱形式,正是道情戏的雏形。元代文人笔下已有道情词的记载,至明清两代,道情逐渐与各地民歌小调融合,在黄河流域落地生根。
在陕西华县,至今保留着唐代法曲道情的遗韵。老艺人李正敏回忆:我们唱道情讲究'九腔十八调',光是《目连救母》就能唱三天三夜。这些古腔调中,依稀可辨敦煌变文的韵律,堪称戏曲界的活化石。
二、大江南北道情腔
晋北的黄土高坡上,道情戏班子走村串镇。他们带着三尺渔鼓、两片简板,在窑洞前搭起戏台。山西道情分东路、西路两大流派,东路重文戏,《湘子传》里韩湘子的道白如诵经文;西路尚武戏,《张良辞朝》中的剑舞带着秦汉遗风。
陇东道情在1958年完成华丽转身,成为新剧种陇剧。改编自敦煌壁画的《枫洛池》,将飞天舞姿融入戏曲身段,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赢得满堂彩。而河南太康道情仍坚守田野,每逢庙会,草台班子在麦场演出《王金豆借粮》,老农们跟着调子哼唱,仿佛回到了农耕时代的慢时光。
三、渔鼓声中的悲欢
老戏迷们耳熟能详的《韩湘子传》,演绎着道教八仙的修行故事。湘子手持玉箫点化叔父的桥段,既有神怪色彩,又透着儒家孝道。浙江道情的《珍珠塔》则另辟蹊径,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融入道情曲牌,方卿道情斥奸的唱段成为经典。
在湖北渔鼓道情中,《吕洞宾戏牡丹》的插科打诨令人捧腹,老艺人在唱到仙家也爱红尘闹时,总要挤眉弄眼逗乐观众。这些看似世俗的故事里,藏着道法自然的玄机,正所谓大俗即大雅。
夜幕降临时分,渭河边的道情剧团又开始排演新戏。青年演员们跟着老师傅学打渔鼓,古老的简板声与电子琴奇妙共鸣。83岁的非遗传承人王振中说:道情戏就像黄河水,流过千年还能泛起新浪花。当渔鼓声再次响起,我们听见的不只是历史回声,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