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脚下舞秧歌: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民间瑰宝

北山脚下舞秧歌: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民间瑰宝

长白山脉北麓的莽莽群山中,当第一缕晨光掠过老岭山巅的积雪,松江河畔的村落里便响起了唢呐声。这种穿透力极强的乐音裹挟着铜锣的震颤,惊醒了沉睡的山谷——北山秧歌要开场了。

一、深山里的文化密码

在抚松县漫江镇的老年活动中心,86岁的赵永福老人总爱摩挲着祖传的八角鼓。鼓面泛着油光,边缘的铜钉被岁月磨得发亮。这面鼓跟了俺家五代人,老人浑浊的眼里闪着光,早年间,秧歌队走山串屯,全靠这鼓点引路。

北山秧歌的独特韵律,源自满汉文化的交融。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秧歌,这里的舞步带着山民的粗犷——踏步时膝盖微屈,双臂展开如展翅的苍鹰,转身时脚掌碾地扬起尘土。老艺人们说,这种步伐既能御寒,又能适应崎岖的山路。

每年正月十三的开山节,各村秧歌队都要举行斗秧歌。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身着彩衣的舞者围着篝火比拼技艺。最精彩的当属叠罗汉唱山,八名壮汉肩扛木架,顶端的少年边舞边唱采参调,火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雪地上,恍若群仙起舞。

二、戏台上的生命史诗

北山秧歌戏的戏箱里,总少不了一副白髯口和青罗袍。这源自其保留剧目《薛礼征东》,讲述唐朝名将薛仁贵在长白山区征战的故事。戏中雪夜追敌一折,演员在台毯铺就的雪地上连翻十二个空心跟斗,最后以卧鱼姿势收势,赢得满堂喝彩。

更令人称奇的是山神娶亲的傩戏元素。头戴木雕面具的山神踩着高跷出场,与戴鹿头面具的山精对舞。鼓点渐急时,演员突然从口中喷出松明火把,火光映照着彩绘面具,恍若远古祭祀重现。

80年代,老艺人张宝山曾带队进京演出。他们在民族宫剧场用长白山松木搭起戏台,当放山调响起时,观众仿佛看见参帮汉子拄着索拨棍走在林海雪原。谢幕时,首都戏剧家连连感叹:这是会呼吸的活化石。

三、薪火相传的坚守

在露水河镇的传承基地,孩子们正跟着非遗传承人李春梅学手玉子。这种四片竹板绑成的乐器,击打时能发出雨打芭蕉般的脆响。58岁的李老师严格得近乎苛刻:手腕要松,指节要绷,劲儿得从丹田出来。

年轻编导王浩带来新创意:将街舞的律动融入传统秧歌。起初老艺人们直摇头,直到看见后生们用太空步演绎林海滑雪的桥段,才露出会心的笑。如今,他们的短视频账号粉丝已超十万,一条秧歌mix机械舞的视频点击破百万。

每年谷雨时节,抚松文化馆都会举办秧歌大会。94岁的孙奶奶坐着轮椅来参赛,她布满老年斑的手打起八角鼓依然虎虎生风。当苍凉的哭山调响起时,全场肃立,雪花落在老人银白的发间,仿佛时光在此刻凝固。

夜幕降临,松花江畔的篝火渐熄,但秧歌的鼓点仍在群山间回荡。这些跳跃的音符,是长白山人写给大山的千年情书,是冰天雪地里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当都市人追逐着流量与热点时,在北纬42度的深山褶皱里,一群执着的守护者正用汗水和热血,续写着属于这片黑土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