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脚下秧歌调:吉剧之根在民间

北山脚下秧歌调:吉剧之根在民间

山海关外的长白山余脉间,有座被当地人唤作北山的峰峦。这里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秧歌调,老辈人常说:北山秧歌响,十里八乡聚成行。这种扎根黑土地的民间艺术,正是吉剧最原始的胚胎。

北山秧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秧歌的表演范式。清光绪年间的县志记载,当地正月闹秧歌时,有扮梁山好汉者,唱作念打俱全。老艺人张德贵家中保存的道光年间戏服上,绣着忠义堂字样,印证了早期秧歌已具备戏曲雏形。他们用竹篾扎成丈二高的秧歌架,八面鼓乐围成天然戏台,这种因地制宜的表演形式,成为后来吉剧流动舞台的灵感来源。

在黑土地特有的二人转基础上,北山秧歌发展出独特的九腔十八调。已故民间艺人赵本江曾回忆,师傅教唱《冯奎卖妻》时,要求唱腔要带冰碴子味儿。这种在零下三十度环境中淬炼出的唱法,尾音带着凛冽的颤音,如同寒风中摇曳的红灯笼。伴奏乐器中独有的嗡子,用牛角制成,能模拟北风呼啸之声,成为吉剧音乐的灵魂乐器。

1958年吉剧正式创立时,创作组在北山脚下的火炕上住了三个月。他们发现秧歌戏班演出《蓝桥会》时,观众会自发往台上扔热乎的粘豆包。这种台上台下浑然一体的互动,催生了吉剧接地气的表演风格。老编剧王肯曾记录,某次采风时看见秧歌艺人用烟袋锅当道具表演点将,这个细节后来被化用在《桃李梅》的经典桥段中。

如今北山深处的村落里,仍有老艺人在农闲时组织地蹦子演出。79岁的李凤霞带着孙辈们,在晒谷场上重演《包公赔情》,粗布戏服上还沾着新收的玉米须。这种未经雕琢的质朴表演,恰是吉剧保持生命力的源泉。正如当地文化馆的老馆长所说:吉剧这棵大树长得再高,根须始终扎在北山的黑土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