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自有戏韵浓——细数戏曲中的冬日风情

寒冬自有戏韵浓——细数戏曲中的冬日风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梨园深处暖意生。当霜雪覆盖了飞檐翘角,戏台上的水袖却愈发灵动,那些镌刻在丝竹声中的冬日故事,总能让人忘却窗外严寒。且随我走进戏曲长廊,在板眼声里寻访属于冬天的浪漫。

一、雪落梨园声自远

京韵大鼓《雪夜访普》里,赵匡胤踏雪寻贤的典故被演绎得荡气回肠。裘派花脸浑厚的唱腔中,漫天飞雪盖京城的唱词甫一出口,仿佛能看见鹅毛大雪压弯了宫墙外的老松枝。而昆曲《长生殿·乞巧》中,杨贵妃在长生殿前拜月的场景,笛声清越处,分明带着梅香暗度雪夜的清冷。

越剧《祥林嫂》里那段著名的雪地独白,演员踩着虚拟的雪地碎步,水袖翻飞间抖落看不见的雪花。黄梅戏《天仙配》中槐荫别一折,董永与七仙女诀别时飘落的不是柳絮,而是象征离愁的漫天飞雪。这些匠心独运的舞台处理,让观众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彻骨寒意。

二、寒梅傲雪见精神

在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体系里,寒冬往往成为人物命运的试金石。秦腔《火焰驹》里卖水郎李彦贵雪夜送水,踩着跷功在虚拟的冰面上踉跄而行,每一步都踏着生存的艰辛。评剧《朱痕记》中赵锦棠婆媳被赶至牧羊山,演员用跪蹉步表现雪地跋涉,裙裾扫过台毯扬起看不见的雪尘。

梆子戏《窦娥冤》六月飞雪的千古奇冤,演员通过甩发跪步等绝技,将漫天飞雪化作倾盆血泪。而京剧《野猪林》中林冲风雪山神庙的经典桥段,老生演员用鹞子翻身接僵尸倒的身段,把英雄末路的悲怆凝固成舞台上的冰雕。

三、围炉听戏暖意融

当代戏曲创作者对冬景呈现愈发精妙。新编京剧《大唐贵妃》运用多媒体技术,让真雪飘落梨园舞台,演员在纷飞雪花中唱念做打,恍若穿越千年风雪而来。昆曲《风雪夜归人》创新使用冰裂纹地屏,演员的云履轻点处,虚拟的薄冰发出清脆裂响。

在江南水乡的乌篷船头,吴侬软语的评弹艺人怀抱三弦,唱起《林冲夜奔》的大雪飘,渔火映着说书人呵出的白气,竟比剧场的灯光更添韵味。北方的茶馆里,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的八角鼓声伴着窗外簌簌落雪,让人分不清曲中风雪与世间寒暑。

当最后一声锣鼓归于寂静,戏台上的雪似乎还在纷纷扬扬。这些镌刻着冬日印记的戏曲经典,如同陈年老酒,越是天寒地冻,越能品出其中醇香。下次飘雪时分,不妨温一壶茶,听段《游园惊梦》,看那看不见的雪花如何在唱词间翩跹,在腔调里结晶。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