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里过端午:河南戏台上的千年粽香
**锣鼓声里过端午:河南戏台上的千年粽香**
农历五月初五,河南乡间的老戏台总比平日热闹三分。
天不亮,许昌长葛的牛家班班主牛金锁就摸黑翻出压在樟木箱底的戏服——靛青色的褶子要配上赭石色的腰包,这是《白蛇传》里许仙的扮相。他对着镜子勾脸时,手底下特意在眉间多点了颗朱砂痣,“端午唱许仙,驱邪又吉祥,这可是老辈人传下的讲究。”
---
一、梆子声中的雄黄酒
豫西的戏迷都晓得,端午节的戏单子里必得有一折《盗仙草》。洛阳郊外的关林庙戏台上,旦角踩着三寸高的厚底靴,水袖翻飞间唱道:“五月五端阳日天降灾殃,雄黄酒现原形吓煞许郎”,台下乡亲们手里的艾草把子跟着唱腔直晃悠。
老辈人传下个说法:端午阳气至盛,白娘子现形这段唱,非得用河南梆子特有的“炸音”来吼,那调门能震得五毒退散。台下七旬的孙大娘边听边拿艾草蘸雄黄酒,往看戏的娃娃们耳后抹,“咱河南的戏文比药铺的香囊还灵验哩!”
---
二、黄河岸边的龙舟调
在开封朱仙镇,五月节的戏码另有乾坤。天波杨府旧址前的露天戏台,曲剧《闹龙舟》正唱到酣处。六个武生扮作的船夫踩着鼓点走圆场,手里的船桨耍得比真龙舟的桡片还利索。
“这桨法可是从宋代龙舟会传下来的。”73岁的曲剧老艺人李保田说得眉飞色舞,“你看那领桨的角儿,台步踩着「急急风」的锣鼓经,三步一沉腰,五步一昂首,活脱脱是清明上河图里走出来的架势。”台侧卖粽子的王嫂子接话:“可不是?俺家粽叶都得赶在开戏前包完,要不客人全挤台前学划桨去了。”
---
三、梆锣粽香两相和
豫南信阳的茶山深处,端午前夜的“躲午戏”最是神秘。草台班子在百年古槐下搭台,唱的是越调《钟馗嫁妹》。丑角钟馗额间画着艾虎,念白时特意带上了当地方言:“五月五,鬼打鼓,俺送妹妹过淮河哎——”台下观众忙把菖蒲剑往怀里揣紧三分。
更绝的是后台伙房。鼓师老赵趁着换场间隙,抄起裹着槲叶的粽子往锣面上贴,“咱豫南的槲叶粽,借了铜锣的金属声,蒸出来格外筋道。”这话被路过的琴师听见,笑骂:“你个老货,当心班主拿你的锣当蒸笼使!”
---
月上中天,商丘火神台的戏却愈唱愈烈。豫剧名家马红凤的《屈原渡》正唱到“怀沙”一折,悲怆的慢板混着台下粽香,把两千年前的汨罗江拉到了黄河滩上。七岁的小戏迷妞妞攥着凉透的粽子直嘀咕:“妈,屈大夫会不会嫌咱的蜜枣粽太甜?”
梆子声穿破夜色,惊起麦田里数只萤火虫。这河南土地上的端午,终究要在戏文里过出九曲十八弯的滋味来。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