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江湖:谁是河南人心中的“角儿”?

豫剧江湖:谁是河南人心中的“角儿”?

豫东平原的麦浪里飘着梆子声,黄河岸边的茶馆里传出坠胡的呜咽。河南人听戏有个讲究:台上人开口唱第一句,台下就能辨出这是哪门哪派的腔口。在豫剧这个行当里,真正的角儿不是明星,而是老百姓茶余饭后咂摸着的那口韵味。

**一、老戏台走出的大宗师**

1948年开封相国寺戏院,常香玉踩着三寸戏靴登台。一段《拷红》唱罢,台下卖烧饼的老汉抹着泪往台上扔铜板:红娘啊,这钱你拿着当盘缠!这不是戏迷捧场,是河南人把戏文当真了。常香玉的常派唱腔像黄河水,高亢处能掀房梁,婉转时又似柳叶拂面。抗美援朝时她带着戏班全国巡演,硬是唱出一架战斗机捐给志愿军,这份血性至今刻在豫剧的骨子里。

马金凤的马派是另一番气象。八十岁登台唱《穆桂英挂帅》,一句辕门外三声炮出口,台下观众像被点了穴。这位洛阳牡丹的嗓音清亮如晨露,身段却带着刀马旦的英气。豫西调在她手里揉进了梆子戏的筋骨,唱念做打都透着股飒爽劲儿。戏迷都说:听马老师的戏,能治胸闷气短。

**二、流派纷呈的黄金年代**

陈素真在郑州人民剧院排《三上轿》,为琢磨新腔三天三夜没合眼。这位豫剧皇后首创的祥符调,把开封官话的雅致融进戏文。她演《春秋配》里的姜秋莲,水袖翻飞间藏着十七种哭法,每个眼神都是戏。戏迷追着戏班跑百里地,就为听她唱那句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

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里歪戴乌纱帽,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成了几代人的口头禅。这位豫剧丑角大师把河南人的幽默刻进骨子里,他设计的官衣步走起来像鸭子凫水,逗得观众前仰后合。但细品他的戏,滑稽里藏着悲凉,笑声中渗出人生百味。

**三、新腔老调总关情**

王希玲在《风流才子》里演唐伯虎,把豫剧小生演出了书卷气。她改良的假声本嗓唱法,让男角儿既有文人的清雅,又不失梆子戏的力道。有次下乡演出突降暴雨,老乡们撑着塑料布不肯走,她就站在雨里唱完《必正与妙常》。

李树建在《程婴救孤》里唱碎过三个麦克风。这位豫西调传人把话剧的表演揉进戏曲,跪步能跪出三米远,甩髯口能甩出悲风。有次在煤矿演出,矿工们听着十六年的唱段,想起井下遇难的工友,哭倒了一片。河南卫视《梨园春》擂台赛上,五岁娃娃都能唱全段《大登殿》,豫剧早不是老辈人的专利。郑州地铁里穿汉服的姑娘哼着戏腔刷抖音,洛阳老街的茶馆用电子屏放《朝阳沟》,老腔调里蹦出了新节奏。

从田间地头到都市剧场,豫剧的角儿们始终站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他们不是明星大腕,而是街坊口中的香玉姐、金凤姨。当梆子声再次敲响,你会发现河南人心里都住着个角儿,那是黄河水泡出来的戏魂,是中原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