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绕梁处一曲见人心——豫剧《三女拜寿》里的中原温度
乡音绕梁处一曲见人心——豫剧《三女拜寿》里的中原温度
梆子声起,板胡悠扬,开封大相国寺戏楼前的老茶客们放下青瓷茶碗,眼睛直往台帘处瞟。这出《三女拜寿》他们听了半辈子,可每逢开锣,总要早早占座——戏里那些家长里短,分明就是街坊四邻的故事。
**一、寿宴上的冷暖人间**
杨老员外六十大寿,三个女儿各怀心思。大女儿金枝玉叶惯了,命家丁抬来八宝琉璃盏,说是南洋舶来的稀罕物,眼角却瞟着老爷子的田契;二女儿领着秀才女婿,捧着连夜抄写的《金刚经》,宣纸边还沾着灶台的油烟;三丫头最是实在,背来半袋新磨的玉米面,布鞋上沾着晨露。
台上旦角甩着水袖,一句都说养儿能防老,闺女也是贴身袄的拖腔,惹得台下嗑瓜子的张大娘抹眼泪。这唱词里藏着中原人家的厚道:豫东调的高亢里裹着柔情,像极了黄河滩上倔强生长的红高粱,风越狠,腰杆挺得越直。
**二、戏文里的中原脾性**
三姑娘那出《陈三两》选段最是精彩。月白衫子青布裙,一把坠胡拉得人心尖打颤。不是女儿心肠硬,只怕老父受人哄,字字带血却偏用慢板唱,恰似河南人遇事的做派——再急的火也要埋在灰里焖着。老戏迷们跟着拍子摇头晃脑,他们知道,这戏文里的机锋比寿礼贵重多了。
忽听得台后梆子急催,大女婿贪墨家产的行径败露。丑角踩着矮子步满场转圈,鼻梁上的豆腐块跟着哆嗦。观众席爆出阵阵哄笑,这笑声里带着通透:钱财聚散如流水,要紧的是做人别亏了心。
**三、古调新弹见真章**
戏至尾声,三姑娘接老父归家。老生苍凉的唱腔忽转明快:粗茶淡饭养脾胃,茅屋三间避风霜。琴师指尖在蛇皮弦上轻轻一揉,仿若春风化开洛河冰。台下七旬的赵老汉跟着哼唱,缺牙的嘴漏风,调子却准得很——这祖祖辈辈传下的处世之道,早刻在河南人的骨血里。
散戏时月已中天,戏楼伙计收拾着条凳,听见几个后生边走边学丑角的念白。梆子声远了,可那戏文里的道理,就像开封城的晨钟暮鼓,总在寻常日子里悠悠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