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老人着迷的泗州戏经典唱段,你知道几个?
那些让老人着迷的泗州戏经典唱段,你知道几个?
**皖北的夏夜**,总伴着蝉鸣与蒲扇声。村口老槐树下,三弦一响,白发老人们浑浊的眼睛突然有了神采。他们眯着眼轻声跟唱,布满皱纹的手在膝盖上打着拍子,那沙哑的调子里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一、土腔土韵里的百味人生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这个惊心动魄的称谓源自田间地头的传说。旧时农人耕地,听见那哀婉的曲调便丢了魂似的驻足倾听,锄头落地都浑然不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场《大书观》能让全村人端着饭碗聚集在草台前,就着月光看戏。
老人们最爱的《拾棉花》,唱的是田间姐妹的嬉闹。七十二岁的老艺人王桂芳至今记得,1963年她在宿州演出时,台下的老婆婆们跟着小大姐来小二姐,手挎竹篮笑呵呵的唱词抹眼泪——那是她们逝去的青春。
二、流淌在血脉里的乡音
《走娘家》里毛驴蹄子嘚嘚响的俏皮,《三蜷寒桥》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苍凉,这些用皖北方言演唱的曲调,承载着淮河儿女共同的情感密码。在合肥打工的李大爷说,每次听到《樊梨花诉堂》,就像闻到了老家屋檐下的艾草香。
泗州戏的拉魂唱法讲究字重腔轻,老艺人们用沙哑的喉音演绎人生百态。蚌埠非遗传承人周文化演示时,一句娘啊——的拖腔,让在场年轻人突然懂了父辈为何痴迷这种土掉渣的艺术。
三、夕阳下的文化守望
在亳州某老年大学,每周三的戏曲课总是座无虚席。老人们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抄写《皮秀英四告》的戏词。七十五岁的张奶奶说:现在年轻人听周杰伦,我们这些老骨头就守着这些调调。
令人惊喜的是,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年轻人用吉他伴奏演唱《王二英思夫》。这种新老碰撞让82岁的老艺人陈若梅感慨:当年我们追着草台班子跑三十里地,现在娃娃们在手机里就能学戏,这魂啊,终究是拉不散。
当暮色染白戏台,老人们的跟唱声渐渐低了下去。那些承载着悲欢离合的唱段,如同淮河岸边的芦苇,在时代的风中倔强摇曳。或许正如《杨八姐救兄》里唱的: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这扎根泥土的乡音,正在以新的方式续写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