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新唱情更浓:这些戏曲唱段让亲友相聚更有味儿
老戏新唱情更浓:这些戏曲唱段让亲友相聚更有味儿
深巷里的二胡声又响起来了,街坊四邻端着茶缸往弄堂口走。张家的寿宴上,李奶奶一曲《三家店》的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硬是把满堂儿孙唱得热泪盈眶。这样的场景在江南水乡随处可见,戏曲早已化作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纽带。
一、梨园春色暖人间
在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里,藏着姑苏人家的烟火气。《珍珠塔·前见姑》里姑母娘亲本同源的唱词,道破了中国人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当表弟金榜题名时,姑苏人家最应景的贺礼不是红包,而是邀来评弹艺人唱上一段九松亭相会。
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早已成为婚宴保留曲目。皖南人家的喜宴上,新人敬酒时长辈总爱起个调,满堂宾客跟着和唱绿水青山带笑颜,比任何现代情歌都来得真挚动人。
北方的亲友聚会另有一番气象。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一折,当杨延辉唱起我和你好夫妻恩德不浅,总会让金婚老人红了眼眶。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唱腔,比千言万语更能道尽相濡以沫的深情。
二、戏文里的中国式情义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把知音难觅的情谊唱得百转千回。过了一山又一山,前面到了凤凰山,这看似平常的送别,在尹派唱腔里化作绕梁三日的牵挂。老友重逢时哼上几句,胜过万语千言。
昆曲《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杜丽娘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道尽对生命的热望。当游子归家时,母亲在厨房里边包饺子边哼这段,锅铲碰着铁锅的节奏,竟暗合了水磨调的韵律。
豫剧《朝阳沟》里银环的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唱出了新嫁娘既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如今河南农村的婚礼上,婆家人仍会特意点这出戏,用浓重的梆子腔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三、老曲新声传真情
上海弄堂里的创新从未停歇。年轻人把评弹《白蛇传》改编成爵士版,许仙拜师的唱段配上萨克斯风,竟在社区中秋晚会上引发三代人合唱。传统旋律与现代编曲的碰撞,让90后戏迷数量三年翻了两番。
短视频平台上的戏曲挑战赛如火如荼。北京戏校学生发起的我家有戏话题,带动网友用家乡戏腔翻唱流行歌曲。当川剧高腔遇上《孤勇者》,当粤剧梆黄碰上《漠河舞厅》,传统文化在指尖焕发新生。
社区戏台每月上演点戏会,票友可现场点唱改编版经典。上周王大爷为金婚点的新编越剧《梁祝·化蝶新说》,用电子合成器营造出星河璀璨的意境,老夫妻跟着节奏轻轻摇摆的模样,让台下年轻人直呼这才是浪漫天花板。
幕起幕落间,戏台上的悲欢离合仍在继续。当00后开始用戏腔翻唱古风歌曲,当社区活动中心传出稚嫩的苏三离了洪洞县,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些流淌着中华文化基因的旋律,正在以新的方式续写情义篇章。下次家庭聚会时,不妨试试用家乡戏唱段代替祝酒词,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