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里的唱歌不回头,说的竟是这门绝活?
戏曲里的唱歌不回头,说的竟是这门绝活?
坊间流传着一句戏谚:唱戏的嗓子,卖面的汤。这句话乍听让人摸不着头脑,细品才知其中深意——正如一碗好面全凭汤头吊鲜,戏曲演员的嗓子也讲究一气呵成。这一气呵成的功夫,在梨园行里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唤作贯口。
**一、贯口:舌尖上的快板**
在京韵大鼓《大西厢》中,张生初见崔莺莺时那如珠落玉盘的二八的俏佳人懒梳妆,在京剧《四郎探母》里杨延辉报家门的家住东京汴梁城,这些令人耳酣的唱段,正是贯口功的极致展现。演员需在瞬间调动丹田之气,将上百字的唱词如飞瀑直下般倾泻而出,每个字都要像钢珠落铜盘般清脆利落。
老辈艺人传下口诀:贯口贯口,贵在贯气。天津卫的刘派京韵大鼓传人王毓宝,年轻时能一口气唱完《丑末寅初》的十八转,台下的票友们屏息凝神,生怕一眨眼就错过了几个字。这种唱不回头的功夫,考验的不仅是嘴皮子利索,更要胸中存得住千钧气。
**二、快而不乱的艺术密码**
看似行云流水的贯口,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艺术迷宫。在河北梆子《杜十娘》中,当李甲负心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贯口唱段,字字如刀:这箱中珊瑚树玛瑙盘,翡翠镯子白玉簪...。每个珍宝名称的排列暗合声调起伏,平仄相间形成独特的韵律,让疾风骤雨般的唱词自有章法可循。
川剧名丑周企何曾透露贯口秘诀:快板要唱得像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得热闹,但每颗珠子都要在框里蹦跶。这框便是戏曲的板眼规矩。豫剧《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贯口,正是踩着梆子声的节奏,在疾速中保持着严丝合缝的韵律。
**三、角儿们的生死关**
贯口功夫的修炼堪比武林高手的内功修行。京剧大师马连良年轻时,每日对着城墙根练喷口,直到青砖上洇出唾沫星子的痕迹。评书名家单田芳回忆学艺时,师傅让他在寒冬腊月含冰练嗓,就为练就热嘴能化三冬雪的本事。
这种看似严苛的训练,实则是艺人们与时间赛跑的真功夫。昆曲名丑华传浩在《十五贯》中扮演娄阿鼠,那段著名的贯口白我本是个...,稍有差池就会吃栗子(忘词)。老观众常说:看戏要看贯口处,此处最能见真章,正是这个道理。
当戏台上金鼓齐鸣,角儿们气贯长虹的贯口唱响时,那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代代戏曲人用生命焐热的艺术传承。在这快如闪电的唱腔里,藏着中国传统艺术最精微的密码——既要风驰电掣,又要纹丝不乱,恰似中国人骨子里那份动中取静的生命智慧。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