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京剧院新秀马婧文

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京剧院新秀马婧文

京胡声起,水袖轻扬,梅兰芳大剧院的后台总能看到一个纤瘦的身影在反复揣摩身段。马婧文,这个生于1998年的北京姑娘,正以她独特的艺术气质在京剧界掀起一阵清风。

一、胡同里走出的梨园新苗

马婧文的艺术启蒙始于东城区那条青砖灰瓦的胡同。七岁那年,社区票友活动中心传出的《贵妃醉酒》唱段,让这个趴在窗台上的小女孩第一次感受到京剧的魅力。父母送她去少年宫学戏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总爱躲在人后的小丫头,会在十年后站在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中央。

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七年时光里,马婧文展现出惊人的戏曲天赋。清晨五点的练功房总能看到她压腿的身影,戏校老师回忆说:这孩子揣摩程派唱腔时,能把老唱片听到磁带起毛边。2016年,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

二、程韵新声中的守正创新

师承程派名家张火丁后,马婧文逐渐形成清丽中含骨力的独特台风。在《锁麟囊》春秋亭一折中,她将传统程腔的幽咽婉转与青年演员的青春气息完美融合,一段怕流水年华春去渺唱得哀而不伤,被戏迷称为带着露珠的程派。

这位新生代演员的创新胆识令人惊喜。在实验京剧《陌上看花人》中,她大胆融入现代舞元素,当水袖与多媒体投影交织时,传统程式化表演迸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美学。这种创新并非颠覆,而是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延续着戏曲的生命力。

三、跨界传播的戏曲使者

马婧文的抖音账号婧听戏韵拥有30万粉丝,每条短视频都精心设计:有时是后台扮戏过程的延时摄影,有时是解析云手要领的趣味教学。她参与创作的京剧版《青花瓷》在B站获得百万点击,让年轻观众惊呼原来京剧这么潮。

在高校戏曲社团担任艺术指导时,她总带着学生去潘家园淘老戏本,到湖广会馆看文物戏台。戏曲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她说,要让它活在年轻人的生活场景里。这种开放姿态,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

长安大戏院的霓虹灯下,马婧文正在勾画薛湘灵的眉梢。这个90后姑娘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续写着京剧艺术的千年文脉。当大幕拉开,她眼波流转间,我们仿佛看见传统文化正在完成一场青春的蜕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