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京剧院青年翘楚马婧文
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京剧院青年翘楚马婧文
在北京戏曲界,马婧文的名字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越来越多的戏迷所熟知。这位北京京剧院青年团的当家青衣,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古老的艺术殿堂里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乐章。
一、从小戏痴到专业演员
1993年生于京剧世家的马婧文,自幼在胡同深处听着咿呀的吊嗓声长大。祖父是京城有名的琴师,父亲专工武生,耳濡目染间,这个总爱披着床单模仿水袖的小戏痴,10岁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2015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师承梅派名家胡文阁,成为梅派第四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二、舞台上的千面青衣
在《贵妃醉酒》中(建议配图:马婧文贵妃扮相,手持金扇半遮面),她将杨玉环的醉态演绎得哀而不伤;《霸王别姬》里(建议配图:虞姬舞剑剧照),双剑翻飞间尽显刚柔并济之美。她尤擅塑造复杂女性角色,既能驾驭《穆桂英挂帅》的巾帼豪气(建议配图:扎靠持枪定妆照),又能将《白蛇传》中的柔情似水刻画入微。
三、守正创新的艺术探索
马婧文深谙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在复排冷门剧目《麻姑献寿》时,她遍访老艺术家,复原了濒临失传的云帚舞。疫情期间推出的《线上京剧课》系列短视频(建议配图:教学场景截图),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程式化表演,单条播放量突破百万。2022年主演的实验京剧《镜海归帆》,将全息投影与传统唱腔结合,开创了戏曲表达新范式。
这位梨园新秀始终保持着早功从不间断,夜戏必写心得的习惯。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总能看到她对着镜子反复揣摩眼神的流转;在国家大剧院的化妆间,她坚持自己勾勒脸谱,认为每一笔都是与角色的对话。正如她自己所说: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江河,我们既要守护它的纯粹,也要让它奔涌向更广阔的天地。(建议尾图:马婧文生活照与舞台形象对比拼图)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