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秀马婧文:在传统戏曲里开出当代花
梨园新秀马婧文:在传统戏曲里开出当代花
北京西城区的老胡同里,总飘着若有若无的胡琴声。三十岁出头的马婧文推开自家院门时,常常能看到邻家老人坐在槐树下,听着半导体里传来的《锁麟囊》,手指在膝盖上打着节拍。这种浸染在骨子里的戏曲氛围,滋养着这位青年京剧演员的艺术生命。
一、戏校里的晨光暮色
十五岁那年,马婧文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时,还带着少女特有的青涩。清晨五点的练功房里,她总是第一个到场。对着镜墙压腿时,能看见晨光从老式木格窗里斜斜地切进来,在地板上画出一道金色的分割线。青衣的水袖要甩出行云流水的韵味,这个动作她练了整整三个学期——每天重复三百次甩袖,直到右肩肿得抬不起来。
教青衣的李玉芙老师有句口头禅:角儿是汗珠子砸出来的。这句话马婧文记了十几年。记得学《贵妃醉酒》时,为找准杨玉环醉态中的分寸感,她偷偷在练功服里塞了半斤沙袋,就为让身段更显慵懒。这种近乎执拗的较真,让她在毕业汇报演出时,把《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演得让台下老戏迷抹眼泪。
二、舞台上的破茧时刻
2018年长安大戏院的跨年演出,成为马婧文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原定的程派名家临时抱恙,25岁的她被推上《春闺梦》主演的位置。上场前她在后台反复摩挲着水衣的袖口,直到摸到母亲绣在里衬的平安符。那天晚上,她将战争年代思妇的幽怨演出了新意——不是传统程式化的悲啼,而是用眼神里忽明忽暗的光,诠释出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心境。
这次救场让业内注意到这个年轻人。但真正让她出圈的,是去年在鼓楼西剧场的小剧场实验京剧《镜中人》。马婧文大胆地将程派唱腔与当代舞融合,当投影在纱幕上的数字水墨与她的水袖共舞时,年轻观众突然发现,原来京剧可以这么潮。
三、传播者的双重使命
现在的马婧文多了个新身份——短视频平台上的戏曲博主。在她120平的出租屋里,架着补光灯和手机支架。不同于舞台上的华美戏服,她常穿着素色练功服出镜,教网友辨认西皮二黄的区别。有次直播时突发奇想,用青衣念白朗读流行歌词,意外收获百万点击。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传播方式,让00后粉丝们开始主动搜索京剧剧目。
每个周末,她雷打不动要去京郊农民工子弟学校教戏。孩子们起初觉得咿咿呀呀的唱腔好笑,直到马婧文带着他们用京剧韵白朗诵古诗。当童声齐诵云想衣裳花想容在教室里回荡时,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穿越千年的韵律。
今年清明,马婧文带着徒弟去西山祭奠京剧前辈。山间细雨打湿了戏服下摆,她指着墓碑上的名字对孩子们说:这些先生把戏传到我们手里,咱们得让它活得更漂亮。雨雾中的西山轮廓朦胧,却让人想起戏台上那些永远鲜活的忠奸善恶,想起这个八百年古都里,总有人守着梨园薪火,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走出新的风景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