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舍勾栏里的笑声:北宋杂剧的市井风情
瓦舍勾栏里的笑声:北宋杂剧的市井风情
汴京城的瓦舍勾栏间,竹帘低垂的戏台上,一面彩绘木牌悄然竖起。当五花爨弄四个朱红大字在戏台中央亮相,人群中的叫好声便如潮水般涌起。这不是后世文人的雅集清赏,而是北宋市井百姓最真实的娱乐狂欢。在勾栏瓦舍的烟火气中,杂剧艺人用夸张的扮相、诙谐的科诨,演绎着汴京城的世俗百态。
一、市井百态入戏来
北宋杂剧的戏本多已散佚,但透过《武林旧事》的官本杂剧段数记载,仍可窥见二百八十余种剧目的吉光片羽。这些剧本标题往往直白如话:《眼药酸》描绘江湖郎中卖假药的荒唐,《三社争赛》展现市井商贩的竞争,《王魁负桂英》讲述痴心女子与负心汉的纠葛。汴京城里的茶坊酒肆、街头巷尾,处处都是杂剧创作的灵感源泉。
东京大相国寺的月台上,杂剧艺人李泉生正表演《目连救母》。当目连尊者手持锡杖击破地狱之门时,台下观众无不屏息;待见到刘氏获救升天,满场又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这出源自佛经故事的杂剧,在艺人改编下既有宗教救赎的庄严,又夹杂着鬼卒滑稽的插科打诨,恰如北宋市井文化的缩影。
二、戏台上的诙谐人生
杂剧的表演程式暗藏机巧。末泥开场引戏,副末专司插科打诨,副净扮丑角装疯卖傻。在《张协状元》中,当负心汉张协欲杀贫女时,副末突然跳出戏外,对着观众大呼:诸位看官评评理!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互动,让杂剧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教坊伶人丁仙现堪称杂剧界的翘楚。某次御前献艺,他扮演贪官将金箔贴满全身,故作正经道:臣这是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待官家追问,他抖落满身金箔:原来清风都在袖子里藏着!这种辛辣的讽刺,既让宋徽宗抚掌大笑,又令权臣蔡京如坐针毡。
三、笑声中的文化密码
杂剧的兴盛折射着北宋社会的深层变革。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新兴市民阶层催生出独特的娱乐需求。勾栏里的《李逵负荆》演的是草莽英雄,《莺莺传》唱的是儿女情长,这些题材突破传统礼教束缚,彰显着市井文化的蓬勃生机。
这种平民化的艺术基因在后世戏曲中生生不息。元杂剧的旦本末本体制,南戏的副末开场程式,都能在北宋杂剧中找到源头。就连京剧丑角的打诨,也可追溯至《都城纪胜》记载的杂扮,乃杂剧之散段。
当我们凝视故宫博物院藏的宋杂剧绢画,画中艺人夸张的服饰、生动的表情依然令人莞尔。这些定格在绢素上的笑容,穿越千年时空,依然传递着北宋市井的鲜活气息。杂剧艺术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其扎根民间、笑对人生的精神内核,永远是中国戏曲最本真的底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