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梨园录:北宋杂剧的烟火人间
汴梁梨园录:北宋杂剧的烟火人间
汴河两岸的晨雾尚未散尽,勾栏瓦舍已传来悠扬的曲调。在北宋东京的繁华街巷里,杂剧艺人正用朱墨勾画脸谱,准备上演当天的剧目。这种发轫于市井的民间艺术,在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北宋年间,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一、宫廷雅韵里的世俗回响
北宋教坊司的伶官们常在垂拱殿前献艺,《目连救母》的唱腔在飞檐斗拱间回荡。这部取材佛经故事的杂剧,以目连地狱救母的奇幻旅程,将因果轮回的教义化为生动的人间寓言。伶人用黄布裹头扮作罗汉,手持锡杖的目连尊者每至一重地狱,台下观戏的官家女眷便发出低呼。
《相如文君》的琴声则更为婉转,司马相如绿绮传情、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在汴京勾栏里反复搬演。伶人手持竹简扮演长卿,将凤求凰的琴曲化作绕梁三日的唱腔。这出才子佳人戏的流行,折射出市井社会对文人雅事的好奇与向往。
二、市井百态中的世情画卷
马行街的瓦子里,《眼药酸》正在热演。头戴滑稽高帽的郎中,用夸张的身段表演江湖郎中的骗术,围观百姓时而哄笑时而唏嘘。这出讽刺庸医的滑稽短剧,道具极尽巧思:郎中腰间悬挂的葫芦里装着各色灵丹,其实不过是染色的面丸。
《调风月》里风流书生与泼辣婢女的斗智令人捧腹。当扮演婢女的女伶叉腰跺脚,用俚语俗谚数落书生时,台下总有人会心一笑。这类反映市井生活的闹剧,往往夹杂着俚语切口,活现了东京城的烟火气息。
相国寺前的露天戏台,《李义山》的悲音催人泪下。讲述晚唐诗人李商隐生平的新编杂剧,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化作缠绵悱恻的唱段。文人墨客驻足聆听,从戏文里品味着宦海沉浮的况味。
三、勾栏瓦舍间的文化交融
大相国寺的盂兰盆节,《目连救母》的戏台与佛殿法会交相辉映。僧人击磬诵经声中,伶人扮演的鬼差拖着铁链登场,将宗教仪轨与戏剧表演奇妙融合。这种戏剧法会吸引着善男信女,香火钱与赏钱在戏台前叮当作响。
虹桥码头的商船上,来自泉州的客商点演《王魁负心》。这出谴责负心郎的南戏,经北方伶人改编后,唱腔中多了几分激越。当桂英鬼魂索命的情节上演时,桅杆上的水手都不禁屏息。南北戏剧元素在汴河码头上悄然交融。
樊楼夜宴的笙歌里,《兰陵王》的面具戏最受追捧。伶人戴着重达三斤的鎏金面具,手持木戟演绎北齐战神的故事。这种源自傩戏的表演形式,在东京酒肆中演变为兼具神秘感与观赏性的娱乐项目。
当暮鼓声从宣德楼传来,汴京的七十二家正店相继掌灯。杂剧艺人们卸去油彩,收拾行头,准备明日继续在这座百万人口的都市里演绎悲欢。这些穿梭于宫闱与市井的杂剧,恰似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将北宋社会的万千气象定格在勾栏瓦舍的方寸之间。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东京梦华录》的字里行间,听见当年戏台上的檀板轻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