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小学戏曲班:当童声遇上水袖,这所小学的秘密基地藏不住了

北塘小学戏曲班:当童声遇上水袖,这所小学的秘密基地藏不住了

清晨七点的北塘小学,琅琅读书声还未响起,东侧练功房里却已传出婉转的童声。六年级的周雨晴正对着镜子练习云手,水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阳光穿过雕花木窗,在她绣着牡丹的戏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里是北塘小学的秘密基地——戏曲班,一群小戏迷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非遗展演紧张排练。

一、不是兴趣班的兴趣班

抬手不过眉,跨步不越尺,戏曲班教室墙上泛黄的字帖记录着三十载传承。这个创办于1993年的特色班级,至今保留着老戏班口传心授的传统。每周三下午,退休京剧演员陈美玲都会准时出现在练功房,她总说:孩子们先把马步扎稳了,嗓子才能亮出来。

课程表里藏着小心机:晨功半小时的吊嗓练习,把啊——咿——的调嗓声融入早读;语文课赏析《牡丹亭》唱词,数学课用算盘计算戏服刺绣的针脚数。五年级的张小虎悄悄透露:上次数学考试的应用题,用的都是戏曲班订戏服的数据呢!

二、小戏骨养成记

练功房的木地板被磨得发亮,见证着孩子们的蜕变。四年级的林悦刚来时连站姿都歪歪扭扭,现在能完整表演《天女散花》的绸缎舞。道具架上摆满孩子们自制的翎子、盔头,美术老师带着他们在宣纸上画脸谱,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掐丝珐琅点翠头面。

去年中秋戏曲晚会上,12个小包公同台唱《打龙袍》,稚嫩的唱腔里透着认真劲儿。家长李女士翻着手机里的视频:我家丫头以前见人就躲,现在能在三百人面前唱《穆桂英挂帅》,眼神都透着英气。

三、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戏曲班的抖音账号意外走红,孩子们改编的《智能时代新说脸谱》点击量破百万。蓝色脸谱代表5G信号,红色二维码象征移动支付,00后的奇思妙想让老艺术焕发新生。班主任王老师笑着说:他们给《空城计》设计AR特效时,诸葛亮摇的羽毛扇变成全息投影了。

这个夏天,戏曲班收到非遗文化节的邀请函。校长办公室的玻璃柜里,静静躺着泛黄的戏班名册,与旁边闪着光的机器人竞赛奖杯相映成趣。或许正如文化馆老馆长所说: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是要让孩子们玩出花样来的。

暮色中的校园渐渐安静,戏曲班窗棂上的铜铃在晚风中轻响。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戏骨背着书包走出校门,他们哼着黄梅调走过奶茶店,传统与现代的乐章,正在这些稚嫩的嗓音里悄然续写。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