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小学戏曲班探秘:一群小戏骨的成长手记

北塘小学戏曲班探秘:一群小戏骨的成长手记

妈妈快看!我的水袖甩得比老师还高!周五傍晚的北塘小学校门口,扎着两个丸子头的朵朵兴奋地比划着。这个曾经害羞得不敢在亲戚面前背古诗的小姑娘,如今成了戏曲班里的小穆桂英。走进北塘小学戏曲班,推开那扇贴着京剧脸谱的木门,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正在上演。

一、戏曲课堂里的唱念做打

每周二、四下午三点半,戏曲教室准时变成欢乐的梨园。20多个孩子踮着脚尖小碎步进场,红木地板被踩得吱呀作响。张老师总爱把基本功训练变成游戏——今天我们来玩'云手接力赛',看看哪组能做出最标准的云手动作!

教室墙上挂着孩子们手绘的戏曲人物,歪歪扭扭的线条里藏着稚嫩的创意。三年级的小胖在《三岔口》选段里演任堂惠,每次摸黑对打都会撞到桌椅,惹得同学们笑作一团。但正是这些看似笨拙的瞬间,让台上一分钟的精彩更显珍贵。

二、藏在戏服里的成长密码

戏曲班最热闹的要数每年五月的换装日。当绣着金线的蟒袍披上肩头,平时调皮捣蛋的男孩瞬间挺直腰板。老师,凤冠好重啊!五年级的乐乐嘴上抱怨,眼里却闪着光。这些沉甸甸的行头,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们的责任担当。

去年校庆演《红灯记》,原本记不住词的小雨在台上突然忘词。正当老师们捏把汗时,台下此起彼伏的提示声响起——那是其他班级自发前来助阵的同学。这场意外成了最动人的即兴表演,也印证了校长常说的一句话:戏曲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一群人的共鸣。

三、传统艺术的新生代密码

戏曲班的王老师是省剧院的退休演员,她的教案里藏着与时俱进的巧思。她把抖音热曲改编成戏曲唱腔,用漫画解析脸谱寓意,甚至带着孩子们用3D打印制作戏帽。这种老戏新唱的教学法,让00后的网络原住民们找到了亲近传统的切口。

家长群里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几个孩子在小区凉亭即兴唱起《说唱脸谱》,路过的外卖小哥忍不住跟着哼唱。这或许就是北塘戏曲班最成功的教育——让传统文化从课堂流淌到生活,变成触手可及的美好日常。

暮色中的校园又传来婉转的戏腔,混合着孩童银铃般的笑声。北塘小学戏曲班没有培养出小梅花奖得主,但它悄悄播下的文化种子,正在孩子们的生命里抽枝展叶。当这些10后戏迷长大,他们记忆里的不只是唱腔身段,更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这或许比任何奖项都更珍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